資料圖:老人們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中新社記者 杜燕 攝
盡管時隔多年,劉子君仍對女兒來西安發展頗有微詞。“這座城市太大了,到處都是車和人,跟我老家完全不一樣。”劉子君稱,一直很開朗的她自從來到西安,整個人都“抑郁”了。
劉子君向往的退休生活充滿輕松和隨性,或與老伴喝茶飼養花草,或約好友游歷山水,彌補年輕時“虧欠”的樂趣。但外孫的降生,卻讓劉子君不得不從五百公里外的老家趕到西安照顧,一待就是三年。
在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含飴弄孫,共享天倫之樂,是很多老人企盼的事情。但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在遠離家鄉的城市“扎根”,為支持兒女事業、照顧新生的孫輩,不少老人選擇“背井離鄉”成為“老漂族”。孤獨、思鄉是這一群體最普遍的生活狀態。
劉子君感覺,跟女兒一家同住的這幾年時光,既溫馨又苦悶。“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兒園,還得管一大家子吃飯,幾乎就是再就業。”劉子君說,好幾次她都想一走了之,但因舍不得孩子,只好咬牙堅持。
生活環境的驟然改變,令不少“老漂族”難以適應,生活圈子也僅限于住所、學校、菜市場三點一線之間。“每隔一兩個月,我都要回山西老家住一段時間,要不渾身難受。”65歲的退休教師李長江告訴記者,盡管在西安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但精神很空虛,而每次回老家跟老友們下棋喝茶,則讓他覺得身心愉悅。
在西安生活兩年后,55歲的陳秀英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節奏。早上送兩個孫女上小學,下午坐地鐵去上攝影課,吃完晚飯后,又急匆匆地去社區合唱隊練歌。“無論在哪里生活,人都得學會適應和享受,這樣才是為自己而活。”陳秀英笑稱。
陜西省社科院專家王曉勇認為,人口遷移和“老漂族”群體的產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和條件限制,老年人也需要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愛好。這一方面需要老年人在子女的陪伴下進行調節,努力適應生活變化;另一方面政府也需出臺相關政策,給予生活、情感上的關懷,使其獲得更多歸屬感,令老年人不僅老有所養,更要老有所樂。(完)
?
?
相關鏈接:
蝸居地下室,談房心塞,都市漂族何處安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