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了!兩幢民國建筑下“掏”出8層車庫
兩幢民國建筑的地下,竟然建了個深達28米、8層高的機械停車庫。揚子晚報記者在南京天目大廈地下停車庫建設現場了解到,該工程現已進入地下室設備安裝及裝飾施工階段,與此同時,地面上兩幢歷史建筑的保護性修繕也正在進行中。
通訊員 顧慶生 揚子晚報記者 薛玲
民國建筑數度平移為施工“騰地方”
天目大廈地下停車庫位于北京西路與西康路交匯處,西邊是天目大廈,北面是地鐵4號線,東側、南側則為住宅樓,工程用地面積僅為1500平方米,施工環境十分復雜。地面上的兩幢民國建筑更為施工增添了不小的難度,用“螺螄殼里做道場”來形容最為貼切不過。“為了施工的順利進行,兩幢民國建筑都分別經歷了數度平移。”該工程的承建方、上海建工二建集團俞曉棟介紹說,北京西路57號建筑先向南平移,北側空地局部施工完成后,天目路32號建筑與57號建筑同時北移,便于南側空地進行施工。最終,天目路32號建筑南移后回歸到自己原本的位置。
首次嘗試向歷史建筑“借地”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為了緩解主城停車難,近年來南京通過利用老小區廣場空地、學校操場等方式,新建了不少地下停車場,而利用民國建筑地下空間建停車場,還是首次嘗試。據悉,為了確保不損壞民國建筑,在施工過程中對建筑進行了全方位的監測。俞曉棟表示,建筑平移技術目前已經比較成熟了,從已歸位的兩幢民國建筑情況來看,這兩幢民國建筑都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記者采訪中獲悉,目前天目大廈地下停車庫工程已進入地下室設備安裝及裝飾施工階段,地上兩幢民國建筑的保護性修繕也正在進行中。
逆作法施工解難題
如此狹小的空間,如何向地下深挖28米?采訪中,上海建工二建集團第五工程公司總經理王志華口中頻頻出現一個詞——逆作法。與常規基坑施工先開挖土體,再由下而上完成地下結構的傳統模式不同,逆作法是自上而下,逐層完成土方開挖與主體結構施工,從而有效解決施工場地狹小以及基坑變形等一系列復雜難題。該工程在最大挖深達28米的情況下,整個基坑最大變形依然控制在了3.63毫米,遠遠小于設計允值的安全范圍,從而有效確保了周邊環境的安全穩定。不僅如此,這種施工方式還可以最大可能地保護地面上的兩棟民國建筑風貌,并減少揚塵等污染。
明年“五一”有望投用
揚子晚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該工程在兩幢民國建筑地下深挖28米,開發出了8層高、252個機械停車位,經綜合成本分析,每個車位造價約24.8萬元,與周邊采用順作法施工的同類車庫相比,每個車位節約造價約16萬元。據悉,該地下車庫有望在明年“五一”投入使用。
?
相關鏈接:
養心殿“擺駕”南京 故宮將推系列文物“回鄉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