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四川劍閣縣白龍鎮槐樹村的“第一書記”張軒一大早來到村民尤慧芳家中。還未落座,尤大姐就開始抱怨起自己沒有被識別為貧困戶的事。
“我家經濟非常困難”“貧困戶標準是啥”“背后肯定有黑幕”……面對尤大姐連珠炮一樣的質疑和指責,張軒沒有著急,從隨身攜帶的一個寫有“為民、務實、清廉——劍閣白龍”的黑色挎包中取出《脫貧攻堅微讀本》,耐心解釋起來。
“縣上確定的貧困標準是年人均純收入3370元以下,識別程序要經過自我申請、組上評議、村民代表大會審議和鄉鎮審核。”張軒一邊說,一邊把手中的條款遞給尤大姐。“您的一兒一女都成家了,常年在外打工,每個月各自有三四千的收入,家里的田地流轉給大戶也有收益,這些情況鄉里鄉親都清楚,所以您的申請沒有通過村組的評議和審議……”一番交流之后,尤大姐嘴里雖然仍小聲嘟囔,但情緒漸漸平復下來。
張軒向記者坦言,脫貧攻堅任務重、政策多,精準識別工作標準時有調整,而村組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進村入戶常常被問得啞口無言,“背起‘包包’后,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了。”
劍閣縣地處秦巴山連片貧困區,是四川省88個貧困縣之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2017年,劍閣縣為579個村5446名村組干部統一配備工作包,裝上《黨章》《脫貧攻堅微讀本》《涉農惠農政策指南》和民情筆記等10余個文件和學習材料,遇上不清楚的問題可以隨時查閱,對照解決,真正做到“有理有據”。
這些行走在脫貧一線的基層黨員干部,也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包包干部”。
1995年出生的李慶之今年考上大學生村官,初來乍到時對農村基層繁雜的工作讓專業不對口的她兩眼一抹黑。
“最初我對這個黑色的挎包內心是拒絕的。”愛美的李慶之用時髦的語言向記者“吐槽”,剛開始走村串戶時,面對老鄉們的訴求,她根本無從下手,只能拿出包里的小本本“照本宣科”,邊讀邊學。時間一長,李慶之漸漸摸出了門道,慢慢知道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我們大學生村官應該做什么、怎么做”。
賈子勇是李慶之的對口聯系戶,父母患病、孩子求學的費用讓一家人生活艱難。李慶之對照著《涉農惠農政策指南》的條款,開始了數月的奔忙。落實貸款政策、確定產業項目、聯系平地整土……如今,賈子勇家地里種上了雪梨和丑柑,房前屋后養殖生豬、土雞,2017年收入近6000元,摘掉了“貧苦戶”的帽子。
“對口聯系戶脫了貧,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得到了體現,現在我真心感覺這個‘包包’很好看。”李慶之說。
劍閣縣委書記向永東表示,鄉村“包包干部”背起的不僅是有形的包,更是將為民服務、踏實奉獻、公平正義的信念時刻背在背上、記在心間,成為“包打聽”“包解決”的干部。
?
?
相關鏈接:
三亞抽調111名幫扶干部助推育才脫貧攻堅
用心用情幫扶 陵水扶貧干部把貧困戶當親人
媒體:年齡問題怎么成了干部任用的難解之題?
湖南東安縣兩干部選任未嚴格執行程序 擬任職被取消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