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滬人街頭“邂逅”漢服古琴 傳統民俗文化“回歸”上海
作者 王笈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位于上海淮海中路、傳播古琴文化的“幽篁里”內,古色古香,琴聲幽幽。一群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引來了路人圍觀,他們正體驗“幽篁里”的詩中意境,協力解答手機上有關古琴的題目。
這群年輕人都是上海市民文化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定向賽的參賽選手。6日下午,20多支隊伍、100余人自上海圖書館知識廣場出發,走過大隱書局、徐光啟紀念館、張樂平故居等滬上地標性文化場所,完成線上答題、聽詩詞寫書法、體驗剪紙藝術,在申城街頭“邂逅”中華傳統文化。
參賽選手吳燕南告訴中新網記者,自己非常喜歡漢服等傳統文化元素,是以報名參加了這一比賽,“我覺得穿著漢服比賽,可以把一些傳統的、已經丟失的東西重新找回來,非常有意思。”
漢服選手們在上海街頭“奔跑”,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另一邊的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內,一場傳統民俗“大趕集”正在上演。
以“廿四節氣”為主題的民俗手造集市上,瓷刻工藝、木刻油印年歷、絲網印刷等10余項手工藝體驗活動令滬人流連忘返。大廳舞臺上輪番上演的“二十四節氣”詩詞唱誦、漢舞《踏歌》、昆曲《牡丹亭·游園》、越劇《四美詠月》等節目,則帶來了一場傳統文化的“盛宴”。
一些觀眾表示,民俗讓人們在現代生活中增添了“儀式感”,“沒有民俗,就感覺不到過節的味道了”。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一年來,滬上的傳統文化活動“如火如荼”。上海市民文化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大賽貫穿全年,網絡參賽人數超過了13萬人次;由過傳忠等10位名家組成的“講詩團”深入社區,開展詩詞歌賦講座41場;王佩瑜等13位戲曲名家組成的“賞戲團”走進校園講、演、“打”,為學子導戲16場;散落在上海各處、致力于推廣傳統文化的機構和組織也正越來越多。
對于滬上這場持久的“傳統文化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圣偉表示,希望傳統文化能夠保持“恒溫”,通過這些活動使其成為一種“全民自覺”,“傳統文化與我們是一種水滴石穿、細水長流的情分,它融入中國人的生命,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完)
?
相關鏈接:
上海首個弄堂博物館“懷舊風”留存“老上海”記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