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家欽在整理書架。
“看看鄧小平傳,讀一讀毛澤東思想,再看看孩子們在書院的學習,這樣的生活很舒心嘞!”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鎮的鏡湖村內,每天上午10時許,76歲的村民吉承典照常來到村里的芬芳書院,收拾收拾書架、整理整理書桌、幫著清掃垃圾……
自去年10月22日書院開張后,來書院看書、幫忙就成了吉承典老人生活中的“保留節目”,“書院的興建多虧了吉家欽嘞!”
吉家欽是樂東鏡湖村人,早年在貴州從事公益事業。2016年,吉家欽帶著自己的團隊回到故鄉進行公益創業,發起、建設鏡湖芬芳書院,參與鏡湖村文化廣場建設,成為村里的名人。“我們的目標是讓鏡湖人不僅能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還‘聞得到書香’!”吉家欽說。
村里的學生在書院內挑選書籍。
重建書院,歸鄉客訴鄉情
芬芳書院并不大,5間閱覽室一溜排開,一條通道貫穿始終,頗似“大通鋪”。
不過您可別小看了這間鄉村書院。“書院閱覽室功能齊全,能夠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吉家欽說,書院分別設有圖書室,擁有藏書3000余冊,供老年人、年輕人及學生使用的不同閱覽室,并且配備了電腦、WiFi等設備,面向所有村民免費開放。
芬芳書院的建設,說起來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
“原先村里是有書院的,和關帝廟在一起。”吉家欽說,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書院受到沖擊,就此關閉。而他重建書院的想法其實也很簡單,“回鄉看到村里老人越來越多,卻沒有一個合適的文化場所供老人們使用,大部分老人在小賣部打牌混時間。我覺得這種生活方式很不好,所以有了重建書院的想法。”
事實上,鏡湖村是一個文化氛圍很濃厚的村莊。“鏡湖村現有村民近3000人,其中出了200多名大學生。”鏡湖村黨支部書記吉家證表示,村內學風濃厚,年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學,因此當吉家欽提出重建書院時便獲得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
吉家欽透露,建設書院共耗資近40萬元,其中一部分資金來源于基金會,而更多的資金則來自于村民捐款,“書院的藏書也主要來自于社會力量的支持,其中北京蔚藍基金會向書院捐贈了價值5萬元的圖書,圖書類別有農村類、兒童類及課外教育書籍。未來書院藏書將穩定在1萬冊以上。”
芬芳書院的選址也經過了認真考量。“從書院出來是村內有名的舉人故居,清代舉人吉大文的故事至今仍在村里流傳。”吉家欽說,吉大文于清咸豐元年中舉,被稱為“開200余年崖州文運先河”,“吉大文熱心家鄉教化,積極倡建學宮、書院,一直是我的榜樣。”
為了更好學習前人精神,吉家欽在村中倡議成立了吉大文研究會,并將研究會的辦公地點設在了芬芳書院,以書院為據點,立志將前人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
2016年5月,村民自發籌集資金修建村文化廣場,包括老人活動中心、村民大講堂及廟宇等。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共有3000多人捐款,捐款金額將近150萬元,“村文化廣場將在今年春節前開張。”
對此,吉承典感慨說:“想不到村民對修建書院、文化廣場如此熱心,這一次真的把人心聚攏起來了。”
芬芳書院成為鏡湖村民享受文化生活的好場所。
公益社區,讓村民“抱團取暖”
吉家欽表示,吉大文研究會成立以后,他們在村中優選了一批年輕村民作為志愿者隊伍的骨干成員,每日到芬芳書院、村文化廣場出工,“以清潔衛生、日常管理為主要工作,為村內營造文化氛圍塑造良好的環境。”
除了吸納年輕人參與,吉大文研究會還動員村中的老人加入。“因為鏡湖村產業轉型,大部分人已經不再種地,很多老人希望能有發揮余熱的機會。”吉家欽說,研究會為此大量動員村內的老人參與文化建設,“村子里現有65歲以上老人近500人,大部分人已經成為我們堅實的后盾。”
“我認為社區服務要有深度,才能有意義。”在吉家欽看來,書院與文化廣場既是社區的公共空間,也要成為社區的教育空間,“簡單來說,芬芳書院不應該只有看書這個單一功能,它應該要起到凝聚村民思想的作用,在村內形成共同體,讓大家‘抱團取暖’,更好更快地發展。”
對此,吉家欽有了諸多設想。“未來將在書院開展更多的鄉土文化教育活動和青少年課外教育活動。”吉家欽說,目前他已經著手收集鏡湖村內的歷史名人、文化古跡等資源了,將整理成鏡湖村村史及村民口述史,并與青少年教育結合起來,“目前芬芳書院主要還是集中在青少年教育活動上,書院已經成為孩子們放學后學習生活的首選場所。”
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的鏡湖村文化廣場將成為村內的另一文化中心。“村文化廣場包括老人活動中心、學術講堂、鄉愁展覽館等內容,還將成為村里的學堂,從外面請教師為村民講課。”鏡湖村文化廣場項目負責人吉才耀說,鏡湖村毗鄰樂東九所鎮鎮墟,城鎮化水平越來越高,而村民對交通安全、用水用電等意識不強,因此與城鎮化有關的安全生產、生活教育將成為村文化廣場未來的主要內容。通過建設芬芳書院與全新的村文化廣場,鏡湖村文化設施將覆蓋村內99%以上的村民。
通過建設芬芳書院,成立吉大文研究會,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打造公益社區,最終將鏡湖村建設成一個時尚農村,是吉家欽的“終極目標”。
“這個公益社區與傳統慈善不同。”吉家欽說,與傳統慈善中“小部分人做大量事”的模式不同,鏡湖村公益社區將“讓村民參與更多的公益項目”,從而提升他們對公益的認可度,“去年9月9日公益日,鏡湖村共籌得愛心款項80余萬元,說明大家對公益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不僅如此,還有越來越多的村民成為村中的志愿者。“村文化廣場建設過程中,很多村民志愿加入基建工作隊,不僅不收工錢,還有自貼材料、設備的。”吉家欽說,“目前鏡湖公益網絡里已有700多名成員,其中將絕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也納入了公益網絡。”
在這樣的氛圍帶動下,村里的孩子們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每天從書院離開時,每個孩子都會自覺把自己的位置收拾整潔,也從來不需要人專門看顧,養成了自我管理的良好習慣。”吉家欽說。
公益興盛,帶來鏡湖巨變
“自鄉村書院重建伊始,村‘兩委’的工作相較于以往好做了很多。”在吉家證眼里,以前的鏡湖村宗族氛圍濃厚,村干部工作很難開展工作,“而現在村干部說話有分量,村民也信任村干部,這都得益于吉家欽發起的公益社區。”
吉家欽透露,修建村文化廣場的土地是村集體土地,曾有17戶人家種植莊稼。“而當時征地建文化廣場的通知發出后,很多村民不樂意。”吉家證說,后來村干部與吉大文研究會成員持續1個月每天登門,給村民講政策、講好處,“我們給村民說‘村文化廣場建好了,能請人搞演出,能請人來講課,對所有人都有益,尤其是對下一代的教育有好處’,后來村民一想是這么個道理,于是自發清除自己種植的莊稼,一分錢補償都沒要。”
通過這一次別開生面的征地,村干部在村民中樹立了好形象。“現在包括基建、征地等在內的各項工作都能夠順利開展,這就是鏡湖村公益事業蓬勃發展以來,村子出現的最大變化。”吉家證說,村干部也在公益社區建設過程中打開了“思維新大門”,“我們現在與吉家欽在更多項目上進行合作,支持力度也更大了。”
吉家欽表示,下一步,自己的團隊將在鏡湖村內構建村級經濟孵化器,利用芬芳書院及村文化廣場的大講堂,邀請致富能手和產業專家分享經驗,組織更多村民發展產業,共同致富。
?
?
相關鏈接:
樂東舉辦鄉村振興論壇 國內13位專家獻計獻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