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學生在書院內挑選書籍。
重建書院,歸鄉客訴鄉情
芬芳書院并不大,5間閱覽室一溜排開,一條通道貫穿始終,頗似“大通鋪”。
不過您可別小看了這間鄉村書院。“書院閱覽室功能齊全,能夠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吉家欽說,書院分別設有圖書室,擁有藏書3000余冊,供老年人、年輕人及學生使用的不同閱覽室,并且配備了電腦、WiFi等設備,面向所有村民免費開放。
芬芳書院的建設,說起來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
“原先村里是有書院的,和關帝廟在一起。”吉家欽說,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書院受到沖擊,就此關閉。而他重建書院的想法其實也很簡單,“回鄉看到村里老人越來越多,卻沒有一個合適的文化場所供老人們使用,大部分老人在小賣部打牌混時間。我覺得這種生活方式很不好,所以有了重建書院的想法。”
事實上,鏡湖村是一個文化氛圍很濃厚的村莊。“鏡湖村現有村民近3000人,其中出了200多名大學生。”鏡湖村黨支部書記吉家證表示,村內學風濃厚,年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學,因此當吉家欽提出重建書院時便獲得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
吉家欽透露,建設書院共耗資近40萬元,其中一部分資金來源于基金會,而更多的資金則來自于村民捐款,“書院的藏書也主要來自于社會力量的支持,其中北京蔚藍基金會向書院捐贈了價值5萬元的圖書,圖書類別有農村類、兒童類及課外教育書籍。未來書院藏書將穩定在1萬冊以上。”
芬芳書院的選址也經過了認真考量。“從書院出來是村內有名的舉人故居,清代舉人吉大文的故事至今仍在村里流傳。”吉家欽說,吉大文于清咸豐元年中舉,被稱為“開200余年崖州文運先河”,“吉大文熱心家鄉教化,積極倡建學宮、書院,一直是我的榜樣。”
為了更好學習前人精神,吉家欽在村中倡議成立了吉大文研究會,并將研究會的辦公地點設在了芬芳書院,以書院為據點,立志將前人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
2016年5月,村民自發籌集資金修建村文化廣場,包括老人活動中心、村民大講堂及廟宇等。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共有3000多人捐款,捐款金額將近150萬元,“村文化廣場將在今年春節前開張。”
對此,吉承典感慨說:“想不到村民對修建書院、文化廣場如此熱心,這一次真的把人心聚攏起來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