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今日頭條的logo。中新網吳濤 攝
涉嫌侵犯用戶隱私事件頻發
近來,多家互聯網企業被指涉嫌侵犯用戶隱私。1月1日,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在某論壇上表示,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用戶的微信,并認為這樣很容易暴露商業秘密。另外,今日頭條,還有包括已永久關閉的水滴直播均被指涉嫌侵犯用戶隱私。
百度近來也卷入涉嫌侵犯用戶隱私的風波中,2017年12月11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就百度公司涉嫌違法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及相關問題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
這些質疑或并非空穴來風,據報道,很多網友有切身體會。有網友反映,“和朋友聊天討論西餐廳,今日頭條馬上給你推送西餐相關的廣告和資訊”。南京市的賈先生稱,“我有一次跟朋友聊到白蟻,打開某瀏覽器后,出現了滅白蟻的廣告。”
資料圖: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分享百度布局移動互聯網的經驗。中新社發 熊然攝
企業、用戶為啥各執一詞?
記者注意到,在是否竊取用戶隱私這件事上,基本上都是企業和用戶各執一詞。比如微信回應,“我們沒有權限、也沒有理由去‘看你的微信’”。今日頭條也稱,從技術上看,目前聲音信息的處理,也遠達不到通過麥克風去獲取個人隱私的水平的用麥克風竊取。
百度被江蘇消保委起訴后回應,媒體報道里提及的“監聽電話”,百度的手機應用沒有能力、也從來不會申請這一權限。百度還表示,百度相關應用獲取地理位置、獲取短信、通訊錄等授權,都是在合理使用范圍內的。
為什么企業回應和用戶感知差異這么大呢?獵豹移動安全專家李鐵軍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侵犯用戶隱私案件往往都是取證難,從目前媒體報道來看,很多都是用戶自己感覺到的,還缺乏實證證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