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買東西要么打車去超市,要么只能網上叫外賣,哪怕要買的只是一瓶可樂、一包薯條。”西安市民趙淼告訴記者,最近樓下新開的“無人便利店”,使這種尷尬局面就此終結。
資料圖:市民用手機掃碼進入無人超市。中新社記者 于海洋 攝
近年來,隨著中國互聯網和物流等行業的飛速發展,以及移動支付的普及,以“無人超市”、“無人面館”、“無人貨架”等為代表的新型消費模式開始出現,因在消費過程中沒有服務人員參與,也被稱為“無人經濟”。
14日,記者在西安城南的一家“無人面館”看到,這家占地約有二十平米的面館內擺放著兩臺自助售面機,消費者可通過觸摸屏下單。手機支付訂單后,等待一分鐘,即可吃到熱氣騰騰的面食。
“我這還是第一次吃機器做的面,口味雖然比較單一,但勝在速度快、價格低。”在資深“吃貨”楊帆看來,在“無人面館”吃飯時的新鮮感大于口感。他直言,“無人面館”要想在陜西這個“面食大省”站穩腳跟,食品細節方面仍有改進空間。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7年,阿里巴巴、蘇寧、百度等國內知名企業均在“無人經濟”領域“開疆拓土”,涵蓋零售、餐飲、汽車等多個行業。大數據商業分析平臺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無人零售市場(含販賣機)交易規模保守估計接近200億元(人民幣,下同),預計2020年將突破650億,三年復合增長率在50%左右。
盡管“無人經濟”具有便捷、高效等特點,但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其全程無交流的消費方式也令部分民眾不習慣。
西安退休職工鄧永昌想不明白,小區門口的自助售菜機為何能引起這么多關注。“那就是個賣菜的機器,菜的種類還沒有菜市場里的多,我用不習慣。”對于鄧永昌而言,平時去菜市場買菜是一種生動的消費方式,通過與小販討價還價,他不僅能收獲商品,更能得到互動的快意。
陜西省社科院專家王曉勇認為,“無人經濟”不僅依賴較高技術支持,其發展也與客戶的消費習慣息息相關。從消費體驗上看,目前“無人經濟”在技術和服務等方面還無法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但從長遠來看,“無人經濟”既能降低經營成本,又能為消費者帶來實惠,發展前景較好。(完)
?
?
相關鏈接:
哈薩克中國銀行開辦個人客戶向中國內地人民幣跨境匯款業務
港媒關注內地流行虛擬男友:樂于和紙片人談戀愛
內地文博類綜藝節目熱播 游客開啟“尋寶”之旅
內地“老漂族”遇身份之惑 歸屬感培養或成解困“良鑰”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