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濕地,婦孺應知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訪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傳教育專家盧剛
①鳳翔濕地梯田上盛開的睡蓮。記者石中華 攝
濕地宣傳教育工作是濕地保護與政府部門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實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海口濕地保護是一項新興的,并且一開始就引起了全社會重視的事業,但要被人們普遍認識和接受,就要取決于宣傳教育的內容、方式。針對如何做好市民濕地保護宣教工作,記者專訪了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傳教育專家盧剛。
公眾濕地保護意識亟待提高
《拉姆薩爾濕地公約》又稱《關于特別是水禽生境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是為制止對濕地的侵占和損害,確認濕地的基本生態作用及其經濟、文化科學和娛樂價值而訂立的國際公約,于1971年2月2日在拉姆薩爾通過,1975年12月21日生效。該《公約》由序言和12條正文組成。其宗旨是:承認人類同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通過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確保作為眾多水禽繁殖棲息地的濕地得到良好的保護而不致于喪失。我國于1992年1月3日決定加入該公約,并于1992年2月20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加入書,同時還根據公約規定,指定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江西鄱陽湖、湖南洞庭湖、青海鳥島、海南東寨港等6個自然保護區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冊”。該《公約》于1992年7月31日對中國生效。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加入公約以后,特別是隨著濕地的慢慢消失,大家開始對濕地這個概念有所了解并重視起來。”盧剛介紹,UNDP-GEF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辦從2013年6月開始啟動濕地保護工作以后,曾在海南針對干部、學生、普通市民、濕地周邊公眾等不同群體,采取問卷抽樣調查的方式了解到,大家對濕地的保護意識非常薄弱,了解程度很低。
盧剛表示,近年來,海口大力宣傳濕地保護,市民逐漸對濕地開始有所了解,但是由于起步較晚,保護濕地的觀念較薄弱,破壞生態環境、違規侵占濕地的現象時有發生,社會對濕地的保護意識仍有待提高。讓公眾懂得為什么要保護濕地和如何保護濕地,把保護濕地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并積極投入到其中。這樣,濕地保護事業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
③羊山河流濕地。記者石中華 攝
濕地保護宣教尚處起步階段
盧剛認為,中國開展濕地宣傳教育的組織和機構包括各級濕地管理部門、學校、非政府組織等,在濕地保護的宣教中發揮著主導作用。而濕地保護的實地宣傳包括,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博物館以及其它具有濕地宣教場地和設施的單位開展的宣教工作。實地宣傳能夠讓受體親臨濕地環境,切身體會濕地美學、生態、文化等各種功能,達到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媒體和企業對于濕地的宣傳至關重要。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為大眾熟悉的媒體,不但為濕地保護的宣傳提供了良好的途徑,有些媒體和企業還積極主動參加到濕地保護宣傳的倡導、發起和組織中來,他們從宣教的對象成為宣教的主體,為濕地保護宣教事業注入了新的力量。
在濕地保護宣傳教育的起步階段, 濕地宣教的實施缺乏常規性和組織性,更多的是零散的、自發的宣教方式,缺乏系統規劃和科學論證。與濕地宣教相關的林業、環保、農業、海洋、教育等部門間,以及政府部門與民間非政府組織、企事業單位、環保人士等的協調作用沒有充分發揮,職責缺位使濕地宣教缺乏組織性保障。
濕地宣教既有賴于各種宣教材料和設施,同時宣教人員的專業能力也是關鍵,尤其是在與宣教對象面對面的情況下。濕地基礎設施不足和不完善、宣教人員缺乏、專業能力低的現狀影響了濕地宣教工作的有效開展。游客在濕地區域的現場體驗和教育,是效果最為理想的宣教方式。目前,開展的濕地保護宣傳活動大多以宣傳濕地的基本概念、功能為主,而對于不同地域、不同群體,在內容上缺乏針對性,并且很少涉及具體濕地的具體問題。以東寨港紅樹林為例,自發而來的游客以大眾娛樂為主,缺少有效的手段向游客傳輸濕地保護的知識。
海南東寨港國家自然保護區塔市保護站連片的紅樹林景觀。記者石中華 通訊員馮爾輝 攝
不同群體采取不同宣教方式
中國濕地保護宣教的對象廣泛,可以分成濕地工作者、政府決策者、濕地周邊相關利益群體、學生和普通市民幾種類型。
“目前,針對東寨港紅樹林濕地的保護,GEF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策劃編寫了《家在紅樹林》校本教材,這本書就可以在課堂上使用,讓學生了解、傳遞更多的濕地知識,加大對濕地的了解。”盧剛認為,不同的群體應該采取不同的濕地宣教方式。從政府來說,最有效的宣教方式就是由上而下。對學校這個群體來說,就要采取“三進”,進校園、進課堂、進校本。對普通市民來說,從途徑上主要是通過傳媒,其它還需要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網絡;對農民、漁民而言,宣傳畫冊比網絡更有利于他們了解濕地。
加快濕地教育中心建設步伐
盧剛認為,海口濕地保護力量正不斷凝聚,一些社會組織相繼參與到濕地保護和修復中,比如自然教育機構松鼠學堂,就在濕地保護宣教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從整個跟自然保護有關的宣教來說,不能單單靠政府部門,還需要龐大的志愿者網絡來支撐,再通過志愿者去影響更多的市民,因此,除了政府、學校等,還要通過濕地教育中心來進行濕地宣教工作。
目前,嚴格地說,除了東寨港紅樹林博物館,海口還沒有真正的濕地教育中心。東寨港紅樹林博物館目前只是作為普通的參觀,這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很好地對濕地進行宣教,得依托博物館和濕地本身的資源,在濕地公園里面設置教育中心,獨立地完成對不同群體宣教,而不是單單開門納客,初級的參觀和解說。
濕地教育中心應該有相應的基地、管理機構人員,在這些機構組織的安排下設計不同的活動,這些活動主要由志愿者和市民對接,管理機構只是負責牽頭和培訓。所以,對于公眾來說,公眾是參與者,志愿者是服務者,必須要有培訓來支撐,濕地教育中心培訓志愿者,志愿者再去帶動更多的公眾了解濕地、保護濕地。同時,在宣教過程中,要以正面宣教為主,讓公眾看到濕地美好的一面,美了,公眾才能真正關心了解,才愿意走近。
在海口,在建的2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和5個省級濕地公園的規劃里面包括了濕地教育中心,因此,加快建設濕地教育中心,盡早發揮濕地教育中心的宣教作用,讓軟硬件和制度結合尤為重要。
志愿者在海南東寨港國家自然保護區內種植紅樹苗木。記者石中華 攝
中國濕地保護宣教的主要對象
濕地工作者
濕地工作者是專門從事濕地保護事業的群體,對于這部分群體的濕地宣教活動主要由保護管理部門自身實施,宣教活動形式比較專業,主要內容為業務培訓,目的是提高濕地管理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改進他們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政府
政府決策者
我國的現行管理體制決定了政府行為對于濕地的作用和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政府決策人員作為一類特殊的宣教對象群體,被國家林業局、GEF濕地項目等宣教主體列為宣教的重點對象。 濕地周邊
濕地周邊相關利益群體
濕地周邊相關利益群體是與濕地保護關系最為密切的群體,濕地保護對他們的生產、生活具有直接的影響,他們的活動也對濕地具有直接作用,因此濕地周邊相關利益群體也是宣教的重點對象之一。學生 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宰,現階段對學生的宣教可以通過學生對各個家庭起到傳遞、輻射作用,因此很多濕地宣教活動的對象都選擇了學生,教育機構開展的濕地宣教活動更是如此。普通市民 公眾濕地保護意識的普遍提高對于推行濕地保護戰略,開展濕地保護行動具有積極意義。以普通大眾作為宣教對象的活動包括電視、報紙、廣播、網絡等媒體宣教活動,部分公眾宣教活動,以及利用博物館、保護區、濕地公園等開展的宣教活動。
記者 蔡康
(海口網1月16日訊)
?
相關鏈接:
海口:白鷺嬉戲 水清鳥歡 濕地建設遵循各自特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