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創業者典型畫像是怎樣的?上海初創企業能否從跨越生死線到邁向獨角獸?上海交通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桑大偉博士領銜課題組著眼上海“創業質量”,連續兩年對800家初創企業進行調查和訪談,形成基于創業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視角的《2017年上海市區域創業生態指數報告》16日在滬發布。
課題組繪就了首張初創企業全生命周期成長演化圖和上海創業者群體典型畫像,揭示了創業者群體特征和成長規律,指數調查發現不同階段初創企業所需關鍵資源存在顯著差異,建議創業扶持進入“精準扶持”階段。
創業者方面,課題組初步繪就上海創業者群體典型畫像。報告顯示,上海創業者群體平均年齡34.2歲,超過八成(81%)的創業者擁有本科以上的教育背景,一般在創業時已經有了5至8年工作經驗。博士等高學歷創業者更愿意利用技術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解決社會痛點,但學校背景越好、學歷越高,創業的機會成本越大,對于創業失敗的恐懼也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超六成創業啟動資金來自個人積蓄,超九成創業者選擇第三產業。挑戰自我實現夢想、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依舊是最主要的兩大創業動機。六成以上(62%)的創業初始資金來自于個人積蓄,報告認為,這表明創業者起步階段的原始資本積累更充分,更容易控制股權。超過九成(92%)受訪創業者來自第三產業。
創業者對創業活動興趣闌珊,多而不精是罪魁禍首,創業者認為朋輩交流最受益。調查顯示,滬上創業園區平均每個月舉辦近40場創業活動,而創業者平均每個月只參加1.7場活動,形成巨大反差。進入成長期的創業企業更加聚焦自身產品或服務的打磨,逐步開始拒絕一般性的淺層社交活動。
創業企業發展方面,報告提出,“三步走”成長軌跡的關鍵節點顯現。
具體來說,第一年求生存,第二年謀突破,18個月是拐點。創業需要半年的準備期,特別是人才招募,優秀互補的創始團隊是成功的基石;創業啟動第一年為“生存關鍵期”,初創公司平均12個月后開始盈利,需要闖過“盈利生死線”,確保企業平穩度過出生期;實現盈利后創業企業進入“加速提升期”,第二年也成為企業能否迅速壯大、殺出重圍、成為未來規模性企業的關鍵階段。調查發現,18個月是初創企業走向分化的“關鍵分叉點”,創業企業發展分成加速成為高成長性企業、進入瓶頸等待突破、企業經營不善三類。
桑大偉分析說,對應上述成長軌跡,創業者的自身心態、現實壓力、客觀需求都有顯著變化,對政策制定、園區扶持、自身調節都是一次關鍵考驗,決定著創業者能否度過最危險的“爬升階段”,突破生死線、闖過成長關,成為一家真正成熟的初創企業。
創業扶持方面,報告強調目前的創業服務跟不上創業者成長腳步。
課題組在調研時發現,初創企業集中反映,創業人才需求得不到滿足依然是成長最大痛點。園區和孵化器一站式”服務成標配,但流程周期差異大;合作機構多而不精,各類關系疏離,成效偏低。
調研發現,部分園區成為城區中的“孤島”,未能看到各園區或者孵化器有明顯對接區域內產業的規劃,未能有效起到引入和培育重點種子企業的布局作用。“大部分園區簽約了一定數量的合作機構、導師等,但園區與這些機構或人員關系松散,雜而不專,實質上成為各投資機構海選項目的來源渠道,并未實現實質性深度合作。也沒有實現差異化競爭。”桑大偉說,51%的園區沒有明顯的行業特征,入駐企業冗雜,缺乏共同語言,創業者之間僅保持疏遠的“鄰里關系”,難以實現深入合作,共生共榮。
?
相關鏈接:
著名智庫學者王文 做客海南萬寧鳳凰九里書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