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構建監測體系為濕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訪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陳永富
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盛開的宮粉紫金花。記者石中華 攝
2017年必定是海口濕地工作建設上不同凡響的一年。在這一年,海口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本,落實《海口市濕地保護與修復制度工作實施方案》,全面開展海口市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工作;在這一年,海口的美舍河濕地公園和五源河濕地公園獲批國家濕地公園試點,三十六曲溪、潭豐洋、鐵爐溪、響水河、三江紅樹林等5個省級濕地公園獲批建立,此外,還設立了新舊溝、黑塘等45處濕地保護小區,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國際濕地城市”。
近日,針對海口濕地成就,海口濕地規劃建設應注意哪些問題,濕地資源監測在濕地保護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開展等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永富。
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已成為市民游玩的好去處。記者石中華 攝
海口濕地保護卓有成效
“海口,地理位置獨特,擁有眾多的海、河、湖,孕育了豐富的濕地,特別是東寨港紅樹林濕地、美舍河濕地、五源河濕地、羊山濕地等享譽國內外。”和記者談起海口濕地時,陳永富對海口濕地類型之齊全、生物多樣性之豐富贊不絕口。
“過去的一年,海口在濕地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制度建設、規劃編制、保護示范工程、宣傳教育、機構建設等方面。”陳永富指出,其中比較突出的工作有《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的編制。該規劃將海口濕地資源的空間布局歸納為“一軸、一帶、兩區、多點”,根據海口市地形地貌特點、城市空間分布特點等因素,劃分了4個濕地功能區,12個亞區,對海口市的濕地資源分區、分類、分方向加以保護利用。通過《規劃》的實施,到2025年,海口市濕地面積將增加2825公頃,濕地保護率由45.35%提高到60%以上,為海口濕地修復、保護提供了指導性文件。
“海口建立了一批濕地保護工程示范區,尤其是鳳翔濕地公園的市民果園和八級梯田濕地,將景觀和濕地功能充分融合,規劃設計非常新穎和先進。”陳永富說,目前海口還在規劃建設45處濕地保護小區,主要保護黑臉琵鷺、水菜花、野生稻等珍稀瀕危動植物,以及重要水庫、獨流入海河流水環境等,能夠系統地將全市小斑塊濕地有效保護起來。
構建濕地實時監測體系
“濕地資源監測是以典型調查為基礎,綜合運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數據庫等技術,進行定期調查。”在海南省林業院士工作站和海口市濕地保護工程研究開發中心的揭牌儀式上,陳永富作了《我國森林與濕地資源監測回顧及展望》學術報告,闡述了監測工作在森林和濕地中的重要性。
“監測是濕地保護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通過監測,隨時掌握濕地資源與環境的現狀及動態變化,為濕地保護戰略決策、規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陳永富介紹,濕地資源監測調查的內容包括濕地類型、面積和分布,水環境,動物和植物;一般分為常規調查和專項調查。常規調查是指適合于大部分調查種類的直接計數法、樣方調查法、樣帶調查法和樣線調查法,而對那些分布區狹窄面集中、習性特殊、數量稀少,難于用常規調查方法調查的種類,應進行專項調查。
“海口成立了濕地辦,建立了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這些機構都肩負著海口濕地的監測任務。”陳永富認為,海口除了在東寨港紅樹林濕地建立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在1997年、2003年和2012年開展了濕地資源全面調查外,還沒有針對濕地保護建立完善的濕地監測體系。
陳永富建議,海口利用高空間分辨率衛星遙感、機載遙感(無人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全球定位導航系統技術、北斗導航技術、網絡及通訊技術、激光技術等先進信息采集技術,構建覆蓋海口濕地的實時監測體系,為海口濕地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