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包圖村村民正在“脫貧車間”工作。賀晶晶攝
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村一家“脫貧車間”里,正在幫助料理縫紉的殘疾人貧困戶王強(化名)高興地說:“每個‘脫貧車間’,政府都給投資15萬元作為啟動資金,用于購買縫紉機等設備和消防器材。我們殘疾人也可以不出家門實現就業啦。”
地處烏蘭察布市東北的化德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集體經濟薄弱。”近日,北京市第四批援蒙掛職干部、烏蘭察布市副市長張愛冬說,有效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要從“脫貧車間”抓起,發揮“小車間”的大作用。
“離土不離鄉”就近轉移就業
張愛冬介紹說,去年以來,根據化德縣服裝產業優勢,在京蒙幫扶資金支持下,該縣開展了“百企進百村”扶貧攻堅活動,服裝龍頭企業下農村開辦“脫貧車間”,吸納農村勞動力“離土不離鄉”就近轉移就業,探索出一條“車間駐村、居家就業、群眾脫貧、集體增收”的新路,達到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效果。
去年,北京市東城區向化德縣捐贈300萬元資金,攜手化德縣在6個鄉鎮選擇人口相對集中、交通條件較好的中心村規劃建設了62個“脫貧車間”,這將覆蓋全縣70%的行政村。目前已建成運行28個“脫貧車間”,帶動2173人就業,其中貧困人口1304人,占60%,月人均純收入達到1800元。
白音特拉鄉新建村貧困戶盧廷有一家三口人,女兒在讀大學,夫妻二人通過在“脫貧車間”工作2個半月,共掙工資8640元,平均每天收入58元,他們喜滋滋地說:“扶貧政策真實務,掙錢顧家兩不誤,脫貧致富好出路。”
“脫貧靠勞動”逐漸形成
化德縣自然條件惡劣,而且空殼村、老齡村多,全縣87個行政村有32個是空殼村,發展集體經濟難度大。
在“脫貧車間”從業人員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意識到等靠要不能改變貧窮面貌,逐步改變了被動、依賴、觀望的心理,加入到“脫貧車間”從事服裝加工,“脫貧靠勞動”的良好氛圍逐漸形成,有效地激發了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化德縣朝陽鎮十大股村貧困戶黃樹枝說:“‘脫貧車間’進村以來大受歡迎,貧困人口不出村莊就能就業,收入穩定,培訓還發補貼。過去是送錢送牛羊到家,現在是送工作到家門口,就業務農兩不誤。跟在北京打工一樣,還計件掙錢,多干多掙,大大提升了脫貧志氣。‘脫貧車間’脫走了等靠要,迎來了新希望。”
確保穩定增收如期脫貧
據統計,有“脫貧車間”的村委會,“脫貧車間”建成當年就可獲得3萬—5萬元的租金,且隨著車間效益的提升,還將逐年增加。
來自北京市東城區商務局的北京市第四批援蒙干部、化德縣副縣長范宇濱說,東城區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對口幫扶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政府對全縣服裝企業進行遴選,選擇一批規模大、運營狀況好、有責任有擔當的服裝企業入駐,并經企業和村“兩委”協商簽訂合作協議,享受減免租金、補貼水電費等優惠條件,為開辦“脫貧車間”創造有利條件,吸引企業入駐。
當地人表示,“脫貧車間”幫助貧困戶找準了貧困根子,解開了思想扣子,激發起致富信心,發揮了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確保了長期穩定增收、如期脫貧。“脫貧車間”,大大促進了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記者韓梅)
?
?
?
相關鏈接:
黎巴嫩總理表示不會強迫敘利亞難民離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