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 題:“舌尖經濟”折射供給側改革大空間
新華社記者 張辛欣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身邊的“食客”多了。曾經“高大上”的商場搖身變成特色餐飲聚集地,不到飯點就排起長隊;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外賣小哥身影,“您好,請用餐”成為一天中熟悉的話語;美食文創、點評師、試吃員等新產業、新行當炙手可熱……
“吃”本不是新鮮事,“舌尖經濟”也非新的經濟門類,但它充分體現了傳統行業因時而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
今天的“吃”不僅是大飽口福,也成為紅極一時的經濟現象。有數據顯示,餐飲業去年收入就接近4萬億元,由此衍生的創業創新更是撬動萬億級市場。
日子好了,人們對吃的需求日益增加。過去是一道白菜吃一冬,現在則要足不出戶吃全球,吃的種類更多樣,吃的方式更便捷,吃的體驗更美好。抓住消費者“胃口”,瞄準市場需求,改變供給質量和方式,老行當也能玩出新花樣,成為創新“主戰場”。
提供創新的供給才能聚集人氣,聚集人氣的市場才有吸引力和競爭力。某種程度而言,“舌尖經濟”是我國經濟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縮影。用創新思維改造生產與流通行業,即便如“吃”這樣傳統的領域,也能煥發出巨大的市場活力,可見我國經濟轉型潛力之大、空間之大,足以增強人們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信心。
當前,我國經濟正步入“品質時代”。高質量的發展不會憑空產生,也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而是要對標于需求,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要像“舌尖經濟”一樣主動出擊,勇于變革,才能提升供給體系,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們期待著,創新帶動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老樹發新枝”,推動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
?
相關鏈接:
春運二十四小時:網上訂餐——舌尖上的新春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