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氏祖祠于2011年成為海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核心提示
就像一幅神奇的畫卷,分隔出兩個不同的空間。一個門庭若市,車水馬龍;一個頹廢破舊,朝不保夕。
180余年前,位于美舍河流域旁海口尚書直街內的邢氏祖祠,是無數考生的教育殿堂。在那里,人們摩肩接踵來來往往,那些川流不息的繁華時光,堪比曾經的天寧寺。
喧囂落幕,輝煌已逝。然而,那座承載了海南傳統宗族文化意義的祖祠,它的動人往事和美麗傳說,還在繼續被世人知曉并傳頌。
邢氏祖祠 紀念始祖邢夢璜
斑駁的紅瓦片,泛黃的舊窗欞,銹蝕的銅扶手,吱呀作響的房門,如今的邢氏祖祠早已不見當年風光。
記者來到邢氏祖祠門前,幾位外地游客正坐在門前的臺階上聊天說話。當聽說這是海口市“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時,幾位游客趕緊起身,直呼不敢相信。“沒想到這竟然是一處文物。”山東游客謝成山望著如今破敗的邢氏祖祠直呼“可惜了”。
的確,度過流金歲月的邢氏祖祠如今似乎成了一個容顏逝去的美人。雖經過數次修繕,但這棟超過180年的老宅還是扛不住歲月的侵蝕,大部分墻皮已經脫落,露出磚紅。然而,院內情況也同樣糟糕。瘋長的野草和小樹木霸占了庭院,屋頂的瓦礫在慢慢滑落,有的地方甚至已經“開了天窗”。
前些日子的降雨又讓窗戶更顯潮濕,青苔已悄然爬滿兩側。湊近窗戶,可聞到房中發出的濃重霉味。在附近租房的陳平老人告訴記者,“以前這是多好的大宅子,現在就這么廢了。”老人還記得以前里面熱鬧的場景,“曾經有政府機關在這辦公,也曾被當成學校使用,這可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啊。”
邢氏祖祠,其前后3進,占地882平方米,東西寬21米,南北深42米。如此規模,百年前堪稱豪宅,由此可想見當年繁華。翻閱歷史資料,不難找到邢氏祖祠的介紹。邢氏祖祠內分“武經祠”和“知軍書舍”,前者紀念大陸渡海先祖,后者紀念以詩文聞名于世的五世祖萬安知軍邢夢璜。兩祠相連,既獨立,又互為一體。
“武經祠”和“邢知軍書舍”,是哪個先建成呢?據《邢氏家譜》收錄的《五世知軍祖瓊臺祠堂記》,并參見邢夢璜墓碑所載文字推斷,祖祠建造年代是在道光七年,也就是1827年。距今188年。
邢氏祖祠中的知軍書舍,紀念對海南文化教育有極大貢獻的邢夢璜。
邢夢璜,何許人也?翻閱《邢氏家譜》后知曉,邢夢璜,又名邢祿,遷始祖邢肇周的五世孫,也是邢氏的遷瓊始祖,他是邢氏海南繁衍800余年歷史中的第一個以文章傳世者,也是一個以文章載于史冊的海南古代著名文化人。
邢夢璜的生卒年,因戰火而失記無考。他生活的年代大致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期之間,是迄今700年前的歷史人物。據載,1265年,南宋度宗咸淳一年,邢夢璜經省試舉文學,任崖州僉判。后任昌化知軍,又任元代萬安知軍。這便是“邢知軍書舍”的來歷。
在宋元明清四朝中,邢氏先人因有“得錢只欲買書讀,不置田廬遺子孫”的崇儒傳統,故歷代文人薈萃,名人輩出。遷瓊二始祖、明清二進士九舉人等,至于其他小有功名者,更是不計其數
邢夢璜60歲時遷居崖州黃流。在黃流生活長達26年。舉人出身的邢夢璜,學養深厚,賢良恭謹,聲望甚隆,在黃流傳播了儒學,開啟了黃流文化教育的新篇章。自邢夢璜到黃流,黃流歷代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的舉人和貢生將近60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