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氏祖祠于2011年成為海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核心提示
就像一幅神奇的畫卷,分隔出兩個不同的空間。一個門庭若市,車水馬龍;一個頹廢破舊,朝不保夕。
180余年前,位于美舍河流域旁海口尚書直街內的邢氏祖祠,是無數考生的教育殿堂。在那里,人們摩肩接踵來來往往,那些川流不息的繁華時光,堪比曾經的天寧寺。
喧囂落幕,輝煌已逝。然而,那座承載了海南傳統宗族文化意義的祖祠,它的動人往事和美麗傳說,還在繼續被世人知曉并傳頌。
邢氏祖祠 紀念始祖邢夢璜
斑駁的紅瓦片,泛黃的舊窗欞,銹蝕的銅扶手,吱呀作響的房門,如今的邢氏祖祠早已不見當年風光。
記者來到邢氏祖祠門前,幾位外地游客正坐在門前的臺階上聊天說話。當聽說這是海口市“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時,幾位游客趕緊起身,直呼不敢相信。“沒想到這竟然是一處文物。”山東游客謝成山望著如今破敗的邢氏祖祠直呼“可惜了”。
的確,度過流金歲月的邢氏祖祠如今似乎成了一個容顏逝去的美人。雖經過數次修繕,但這棟超過180年的老宅還是扛不住歲月的侵蝕,大部分墻皮已經脫落,露出磚紅。然而,院內情況也同樣糟糕。瘋長的野草和小樹木霸占了庭院,屋頂的瓦礫在慢慢滑落,有的地方甚至已經“開了天窗”。
前些日子的降雨又讓窗戶更顯潮濕,青苔已悄然爬滿兩側。湊近窗戶,可聞到房中發出的濃重霉味。在附近租房的陳平老人告訴記者,“以前這是多好的大宅子,現在就這么廢了。”老人還記得以前里面熱鬧的場景,“曾經有政府機關在這辦公,也曾被當成學校使用,這可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啊。”
邢氏祖祠,其前后3進,占地882平方米,東西寬21米,南北深42米。如此規模,百年前堪稱豪宅,由此可想見當年繁華。翻閱歷史資料,不難找到邢氏祖祠的介紹。邢氏祖祠內分“武經祠”和“知軍書舍”,前者紀念大陸渡海先祖,后者紀念以詩文聞名于世的五世祖萬安知軍邢夢璜。兩祠相連,既獨立,又互為一體。
“武經祠”和“邢知軍書舍”,是哪個先建成呢?據《邢氏家譜》收錄的《五世知軍祖瓊臺祠堂記》,并參見邢夢璜墓碑所載文字推斷,祖祠建造年代是在道光七年,也就是1827年。距今188年。
邢氏祖祠中的知軍書舍,紀念對海南文化教育有極大貢獻的邢夢璜。
邢夢璜,何許人也?翻閱《邢氏家譜》后知曉,邢夢璜,又名邢祿,遷始祖邢肇周的五世孫,也是邢氏的遷瓊始祖,他是邢氏海南繁衍800余年歷史中的第一個以文章傳世者,也是一個以文章載于史冊的海南古代著名文化人。
邢夢璜的生卒年,因戰火而失記無考。他生活的年代大致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期之間,是迄今700年前的歷史人物。據載,1265年,南宋度宗咸淳一年,邢夢璜經省試舉文學,任崖州僉判。后任昌化知軍,又任元代萬安知軍。這便是“邢知軍書舍”的來歷。
在宋元明清四朝中,邢氏先人因有“得錢只欲買書讀,不置田廬遺子孫”的崇儒傳統,故歷代文人薈萃,名人輩出。遷瓊二始祖、明清二進士九舉人等,至于其他小有功名者,更是不計其數
邢夢璜60歲時遷居崖州黃流。在黃流生活長達26年。舉人出身的邢夢璜,學養深厚,賢良恭謹,聲望甚隆,在黃流傳播了儒學,開啟了黃流文化教育的新篇章。自邢夢璜到黃流,黃流歷代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的舉人和貢生將近60人。
邢氏祖祠院內的古水井。
邢氏族譜 記載家族老故事
關于邢夢璜,關于邢氏祖祠,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幾番尋找,記者終于見到了邢越,一個對邢氏族譜研究了十余年的邢氏第26代后人。
或許是與生俱來對邢氏家族史懷有莫大的興趣,從2002年至今,邢越利用業余時間,依據地方志和其他文獻的記載,走訪和查考了與邢氏歷史有關的古村莊、古名人墓地、歷史遺址等,接觸了許多分散在各地的邢氏后人,收集了一些民間存留的歷史資料,還在荒草堆中拍錄并整理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古代碑銘史料等。邢越透露,近期將出版他自己編著的《海南邢氏,歷代宗譜碑銘文輯》,給大家講講過去發生的故事。
記者著急而興奮地想知道邢越這十余年如何收集資料,更想知曉曾經作為海南古代望族的邢氏祖祠,在這風雨飄搖的過往發生了什么。
家譜是記載一個家族歷史的重要文獻。海南邢氏修譜的時間較早,屬于海南修繕最早的幾個姓氏之一,甚至比瓊州府最早傳世的《正德瓊臺志》的修編時間還早上幾十年。然而,在1948年國內局勢緊張的環境下,邢氏先人仍能集全族之力,纂修了差不多囊括全族各支系的51本家譜。“然而,令人可惜的是,就在譜書付梓之際,恰逢時局不穩、物價飛漲,譜書的發行便無疾而終。新中國成立后,又因土地革命運動、‘破四舊’、‘文革’等原因,古家譜存有者寥寥無幾。”邢越說,不幸中的大幸是在改革開放后,族人陸續修繕了斷層的族譜,所以現在要尋找完整的族譜不至于無跡可尋了。
十余年間,邢越收集到的家譜既有改革開放后的家譜,也有新中國成立前的舊家譜;既有印刷品,也有手抄本。可謂版本多樣,內容豐富。只是新家譜錯漏較多,舊家譜又有破損或蟲蛀。因此,即便是同一文章,也需要多版本相互核對。其中,《邢氏家族卷首》為邢氏家譜中輯錄文章較多的一本。“該書是邢家媳婦陳秀云從舊書攤上購得的孤本古書,書本雖然破爛不堪,但是在晦澀難懂和模糊難辨的字里行間中,處處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邢氏歷史故事。”邢越說。
邢越還講述了邢氏祖祠里發生的故事。他說,邢知軍書舍原本為五世知軍邢夢璜公祠堂,為邢夢璜文、崖四支后裔娟子所建,迄今已歷190年風雨。其功能除了春秋二季的祠堂祭祀之外,也兼作邢氏學子在郡府府城住宿和學習的一個場所,同時也是全島邢氏學子赴內地會考時的一個交通驛站。祠堂內因收藏了大量圖書,故后人以“知軍書舍”稱之。
關于祠堂內藏有大量圖書的故事,也有相對準確的歷史考究。民國時期,曾擔任崖州教育局長職務的邢谷璽的第二個兒子,在其80余歲的晚年間,與邢氏后人聊起家族往事時曾表示“少年時與父親來到邢氏祖祠,看見堆滿祠堂的圖書,四書五經比比皆是,完全是一座圖書館。”
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在光緒年間印制的100本《崖州志》后因戰亂等原因丟失,但1952年在邢谷璽的家中發現了一本保存完好的《崖州志》,后被三亞檔案室作為重要文物收藏,書上還有其印章。
此外,關于族譜中提到邢氏祖祠當時是“全島邢氏學子赴內地會考時的一個交通驛站”的說法,邢越告訴記者,去年在舉行邢氏宗親大會時,有位邢氏后人提及往事,說其父親本是其他市縣的考生,在路經邢氏祖祠時,遇見不計其數的考生,還有外姓考生,但都同樣被好生招待,若有考生高中,則會敲鑼打鼓歡迎。
難能可貴的是,邢氏的族群聚居地主要在文昌全境和樂東黃流一帶,府城其實非常少,但卻在府城建祠堂,最先的建造驅動力是為了子孫后代的教育。
在廣州豪賢路建造邢氏書舍(邢氏祠堂)也是同樣的道理。廣州邢氏居住的人更少,在廣州這個省考之地設立書舍,方便子孫住宿考試,可見邢氏先人的用心良苦。在海南各姓族中鮮見如此舉動,也顯示了邢氏的與眾不同。
如今斑駁的墻體與曾經繁華的邢氏祖祠形成鮮明對比。
幾番易主 期盼“修舊如舊”
如今,邢氏祖祠門口的臺階上,布滿了厚厚的灰塵,門框已經褪去顏色,玻璃上也落滿塵埃。透過玻璃,根本看不清里面的布局。從大門的門縫中,窺探到屋內,墻皮脫落,滿地狼藉,褪去了絢爛的色彩。
新中國成立初期,邢氏祖祠收歸公有,先后被瓊山政府作為招待所、黨校、公安局使用。1984年,又由瓊山婦女聯合會接管,作為瓊山第二機關幼兒園使用。2003年,瓊山并入海口后,邢氏祖居的產權劃歸到海口市婦女聯合會管理。最后,又移交給了街道辦事處。
“幾十年來多次易主,整個祖祠毀壞慘重。”邢越說:“特別是在文革、破四舊期間,祖祠內原有的牌匾、字畫等文物無一幸免。”如今,我們依然能從邢氏祖祠內找到“革命委員會好”、“興無滅資、推陳出新”的標語。這便是當時留下的印記。
整個祠堂直到2000年,依然有人居住,房間依舊留著當年學生們的獎狀。2000年之后,房屋變成危房,被迫停止使用。此后十余年間,一直疏于管理,逐漸“荒廢”。記者走入屋內,看見一口祖祠古水井,探頭往里看,仍舊有泉水在內。居住在附近的阿婆說,早幾年前,還會有人喝井水。現今人們只是偶爾打水洗手,但不再飲用了。
邢氏祠堂雖然落寞了,但可喜的是邢氏后人依舊十分關注祖祠的修繕進程,并主動保護傳承。自去年5月以來,邢越等數十位邢氏后人在府城邢知軍書舍舉辦“海南邢氏文化講壇”,每月一次,至今已經舉辦8次,線上線下人數達到數千人。文化論壇內容包括“海南邢氏歷史繁衍進程”、“邢宥仕宦生涯略考”、“邢氏家譜釋疑”等精心考證后的史實。
“邢氏祖祠的修繕已經列上日程,今年將著手修繕。可以說,修舊如舊比重建一模一樣的更困難,也更費工夫。”海口市文物局局長王大新表示。“祠堂算是傳統宗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承載體之一。而修繕邢氏祖祠,則是我們后代人透過現實感受海南深厚宗族文化傳統的窗口,這扇窗口不僅需要重新敞開,更要擦亮。”他說。
邢氏第26代后人邢越細細講解收集到的族譜內容。
記者手記
尋找遺失的家族往事
吳雨倩
188年,近乎兩個世紀的跨越,在一片現代化的建筑群里,邢氏祖祠靜靜地佇立在其中,散發出濃郁的歷史韻味,雖然破舊,頹廢,依舊別樣。游人從門前經過,猶如穿越時空,回到了清末年代。
一個關于老祠堂的故事,終究會讓太多人感興趣,猜測其中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記者在采訪和查閱邢氏族譜時,驚嘆于族譜中記載翔實的家族來源、遷徙、生息、繁衍、婚姻、墓葬、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族譜和國志、方志一起,并稱為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寶庫。其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起先,著筆寫邢氏祖祠,對于挖掘其中老故事、傳說并未有太多信心。畢竟邢氏祖祠已經荒廢多年,無人管理,且還未重新修繕。然而,可喜的是還有很多一直在保護和傳承邢氏祖祠的后人,不畏艱難,幾乎走遍海南的每個角落,尋找遺失的家族往事,重新拼接出完整的歷史回憶,這份執著和信念,一定會讓邢氏祖祠再綻光芒。
附:邢夢璜詩三首
《疏影橫斜水清淺》
?
浮沉清淺自交加,
枝向南橫又北斜。
老態枕流還漱石,
孤情欹岸更籠沙。
小溪月引參差路,
曲澗波搖冷淡花。
疏影含香低拂水,
夢魂應不遠山家。
?
《暗香浮動月黃昏》
?
月上初更色未沉,
香非百和見冰心。
交情淡處何妨冷,
臭味親時漸覺深。
氣溢淸芬如可挹,
魂飛白夜總難尋。
暗投自有相知意,
獨坐黃昏細細吟。
?
《雪滿山中高士臥》
?
花隱空山弄粉條,
袁安高臥擬清標。
陽春寡和情孤潔,
明月無綠夢寂廖。
冰欲洗心兼絮冷,
玉方鏤樹耐風飄。
人間共羨香名重,
谷口尋來雪未消。
?
相關鏈接:
探訪百年老宅——邢氏祖祠 輕嗅歷史韻味追憶繁華過往
展現漢人遷瓊歷程百年風雨邢氏祖祠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