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2月8日電(記者鄒欣媛)踩踏板、剪線、換針……28歲的李曉琳輕松地踏著流水線的節奏縫制一件件衣服。去年,她在“家門口”新建的服裝企業找到了這份穩定的工作,掙錢、顧家兩不誤。
在一棟7000多平方米的廠房里,記者看到多條制衣流水線有序運轉,幾十名女工像李曉琳一樣忙碌地工作。
“我主要做翻袋蓋,每天能做100多件。工資是保底加計件,所以我每天盡量多做一些。”李曉琳說,一開始做不好,邊學邊干快半年,越來越熟練了。
李曉琳的老家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大山深處,極度干旱、交通不便。2009年,當地政府實施異地搬遷,李曉琳一家搬遷到同心縣下馬關鎮南安村。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移民搬遷的最終目的。如何解決移民村地少人多、產業接續等問題,成為搬遷后移民所盼和政府所急。
為了貼補家用,搬遷后,李曉琳在工地上打過零工,在餐廳干過服務員,在學校里代過課。遠離家門,她的兩個孩子只能交給家中老人看管。
“現在這份工作讓我感到心安。”李曉琳說,廠子離我家很近,走路十幾分鐘,我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學,中午還能給他們做飯吃。
同心縣委書記馬洪海說,近兩年來,同心縣為貧困百姓量身打造了家門口的“扶貧車間”,通過為企業提供前期服務和政策優惠,吸引企業進駐,由企業“因需施教、以崗代訓”,既讓農民穩定增收,又滿足了企業用工需求。
李曉琳就職的寧夏億金民族服飾有限公司就是當地政府引進的其中一家企業,把車間建在了下馬關鎮。
企業把“扶貧車間”設在村頭,貧困戶在家門口成了產業工人。“我們要招2000多人,現在已經招了不少建檔立卡戶,熟練工每人每月至少能掙3000元。”寧夏億金民族服飾有限公司車間負責人吳東說。
一些企業輻射到村,還有一些企業集中在縣城產業園區,但“車間”依然在村民的“家門口”。原來,為了讓企業穩定用工、員工安心打工,同心縣在同德慈善產業園建設了1400套保障性住房。2016年,489戶建檔立卡戶每戶花2萬多元就能入住園區。
“這是一個低成本園區,政府打包各種優惠政策,一方面可孵化企業擴大規模,另一方面以企業帶動貧困戶就地打工助力脫貧。”園區副主任馬俊杰說,企業進駐前3年免費使用廠房,每招收一名建檔立卡戶,政府補貼1500元。
“而對于入住的這些建檔立卡貧困戶來說,只要在企業連續干5年以上就可以辦理房屋產權,相當于在縣城安家。”馬俊杰說。
同心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學禮說,“扶貧車間”不僅助推了貧困縣區老百姓脫貧增收,重要的是讓他們安下心來過日子,更有利于教育下一代。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李曉琳收拾好“工位”準備回家。“我很珍惜現在的工作。”李曉琳自信地說,有了穩定的收入,日子就會越來越好。
?
?
相關鏈接:
寧夏實行“畜禽定點屠宰集中檢疫”制度?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