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國家外長非正式會議2月6日在新加坡閉幕。圖為東盟國家外長出席會議。鄧智煒攝新華社發
2月6日,2018年東盟外長會非正式會議和東盟防長會在新加坡舉行。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東盟防長會結束后,東盟防長與中國防長常萬全在新加坡舉行會談,敲定今年年底,東盟與中國將舉行海上聯合軍演。
這是中國與東盟進一步加強互信與合作的重大標志性事件,立即引發世界廣泛關注。
軍事互信增強
早在2015年中國—東盟防長非正式會議上,中國首次提出與東盟成員國舉行海上聯合演習的建議,后于2016年再次發出邀請。如今,這一倡議即將落到實處。
“這不僅意味著中國與東盟的軍事互信進一步增強,多邊安全對話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而且雙方的政治戰略互信也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院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與東盟這種規格的聯合軍演是很罕見的。
據新加坡《今日在線》披露,根據雙方達成的一致,中國與東盟的首次演習的具體內容可能不具戰斗性質,而是在低敏感領域展開,如海上反恐、導航以及海上聯合搜救訓練等。
專家分析認為,東盟如今正面臨著許多非常現實而嚴峻的挑戰,諸如極端分子從中東回流的問題以及地區發展、海上安全合作、南海各方行為準則(COC)的推進等,他們所希望的就是在這些領域展開廣泛合作,以推動地區和平、發展與穩定,而不是對抗。中國與東盟的首次聯合軍演恰恰體現了這樣的合作。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著名學者卡萊爾·塞耶教授分析說,這個聯合演習實際上代表著東南亞國家在發出這樣的信號:“中國不是我們的敵人”。
南海更加平靜
在東盟外長會結束后的記者會上,與會記者一改過往炒作“聲明指責了誰”,而是更加關注南海行為準則案文談判進展。
眾所周知,南海海權之爭近年來十分敏感。有的域外大國以維護海上航行自由為名,頻頻插手南海爭端,激發矛盾,挑撥離間,使中國與東盟的關系一度面臨嚴峻考驗。
但是,得益于中國和菲律賓等相關方作出的大量努力,2016年所謂“南海仲裁案”草草收場,南海緊張局勢逐漸呈現緩和態勢,使得這一問題被炒作的空間逐漸縮小。盡管如此,域外大國仍不甘心,繼續派軍艦挑戰中國在南海的主權。
關于南海問題,新加坡外長維文在會議召開前對媒體表示,作為東盟主席國,新加坡將會積極促成各方關于《南海行為準則》的談判,南海“目前局勢已經平靜了許多”,新加坡不會為談判設定期限。
維文稱:“《南海行為準則》不會解決相關國家間相互重疊、彼此沖突的權利主張,但《準則》可以維持和平、防止意外、化解誤會、避免局勢升級。”維文還表示,中國與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文萊間存在相互沖突的權利主張,但人們不應把眼光局限在這些爭議上,相反,“爭議只是中國與東盟間更廣、更深、互惠互利關系的一個方面”。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月7日表示,中方將與東盟國家一道,積極就“南海行為準則”案文展開磋商,共同構建符合本地區實際、滿足地區國家需要的規則架構。
戰略合作加深
2003年,中國與東盟正式建立戰略伙伴合作關系。“過去15年,是中國—東盟關系從量變到質變、從‘黃金時代’到‘鉆石時代’的過程,雙方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格局。”許利平說。
分析認為,中國—東盟關系已成為東盟同對話伙伴關系中最具活力、最富內涵的一組關系,有力地增進了中國與東盟20多億民眾的共同福祉。
經貿合作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雙方貿易額由2003年的782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5148億美元。自2009年以來,中國連續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東盟則自2011年以來一直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
雙方在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其他領域的合作同樣碩果累累。中國和東盟雙向游客人次由2016年的3000多萬增至2017年的近5000萬,再創新高。中國在東盟國家建立了33個孔子學院和35個孔子課堂,文化交流蓬勃發展。
此次東盟外長非正式會議上,東盟各國聚焦共同體建設,說明在目前全球力量格局變化的背景下,東盟有意加速一體化進程,達成更廣泛的自貿安排。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仍然具有很大空間。中國—東盟合作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賈平凡)
?
?
?
相關鏈接:
美媒稱世界進入導彈復興階段?戰爭可能性更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