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生態優美的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 記者 石中華 攝
2017年2月9日,對于美舍河來說,這個日子是一個歷史性轉折的起點。這一天,美舍河一期水體綜合治理正式啟動,包括長堤路示范段、東風橋——白龍橋示范段、國興大道示范段、鳳翔示范段以及高鐵橋示范段5個生態修復示范段同時開工。
退堤還河、退堤還濕,截污納管,生態修復,水岸同治……在過去的一年的時間里,幾十年難以治理的美舍河涅槃重生,水質不斷得到改善。
水好了,魚多了,白鷺回歸,游人無數。美舍河,成了“國字號”代言人,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入選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名單,成了海南乃至全國水體治理的典范。
魚兒歡快暢游。記者?石中華 攝
美舍河成水體治理典范
“一條大河、兩岸稻花”這是美舍河昔日寫照。美舍河,海口綠色生態系統的一個關鍵性、基礎性廊道,全長約16公里,水域面積約68萬平方米,流經龍華、瓊山、美蘭三個區,是海口市的母親河。多年來,美舍河流域發生了滄海桑田式的生態巨變,“兒童戲水,婦女浣紗”的景象只存在檔案照片中,鳳翔濕地公園周邊地塊曾經是開發無序、使用雜亂,場地內堆滿建筑垃圾,河道渠化問題突出,水體黑臭現象嚴重……美舍河美麗不再,百姓不能親近。
“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把人民的期盼放在第一位。2016年4月,海口啟動了美舍河綜合治理工程,從城市設計角度出發,將美舍河修復和城市設計融為一體,采取業主+施工企業+專業顧問+政府監管的“PPP+EPC+跟蹤審計+全程監管”的模式,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的多元系統水環境提升戰略,以系統思維的方式融入海綿城市、生態治水、基礎設施修復、城市更新等理念進行生態治水和生態修復,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長制,創新治水工作機制變“九龍治水”為“一龍治水”,加快推進濕地保護及修復,并選取其中最難的五個點作為一期水體治理的示范段來綜合治理,打造海口水體治理樣板工程。
據了解,在美舍河沿線生態修復過程中,結合一期生態示范段,共增設9836米(兩岸)特色慢行道與6600米(兩岸)親水棧道。沿岸廣場從31個增加至50個。紅樹種植了28615平方米。“整個沿岸進行了連通改造,沿著美舍河長堤路段步行至美舍河五公祠段約一個半小時,13000步。在紅樹林中穿梭慢行,不僅能欣賞沿岸美景,還能消耗掉約300千卡的熱量,何樂而不為。”北京東方園林環境股份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黎鐘喜說。
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核心區成為兒童樂園。記者 石中華 攝
硬質堤岸變生態駁岸
雖是冬季,但漫步在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依然可見老人們在廣場上打太極、練瑜伽,孩子們在蔥綠柔軟的大葉油草上飛跑、打滾。登上公園遠眺,美舍河兩岸喬木蔥綠,乾坤湖上白鷺在覓食,一幕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映入眼簾,讓人心曠神怡。
一年前,美舍河還是條市民不愿親近、掩鼻疾走的“臭水河”。如今,這里破除硬質堤岸變生態駁岸,恢復河道的自然形態,增加了岸線的長度和軟度,給沿岸環境帶來更大的邊緣效應和生態效應,為水體凈化、多種鳥類和水中生物的棲息創造條件,并營造出豐富的生態景觀效果。越來越多的人來到美舍河邊散步賞景,這里變成了海口市民和游客游山玩水的好去處。
據悉, 美舍河在生態修復治理中,河道擋墻后退,增大了行洪斷面,拓展了親水空間,增強了河域整個彈性。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專家王晨介紹,美舍河河道兩側拓寬了10米到20米的空間,對原有的河道面增加了一個很大的行洪斷面。經過相關單位測算,僅鳳翔公園到上游的沙坡水庫這一段河道,進行滯蓄雨洪的空間將近50萬立方米。所以,鳳翔段對于美舍河下游段,特別是主城區段的行洪排澇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滯蓄雨洪的作用,充分體現了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生態治水理念。同時,在鳳翔段構建的淺灘和人工樹島等彈性空間,大大增加了美舍河的排澇和行洪作用。
美舍河鳳翔濕地梯田盛開的美人蕉。 記者 石中華 攝
種植紅樹守護美舍河
據市治水辦介紹,美舍河長堤路入海口示范段將建3000平方米的紅樹濕地公園,進一步提升海口生態之美,助力海口打造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
被譽為“海岸衛士”和“海洋生物伊甸園”的紅樹林,是一種獨特的海陸邊緣生態系統,不僅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很高的生物生產力和重要的海岸防護功能,在水體凈化和營造生物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也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紅樹林使得整個河流生態系統食物鏈加長,食物網復雜程度增加,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更加穩定。
2月9日,在美舍河長堤路示范段,記者看到河兩岸的紅樹郁郁蔥蔥。2017年3月,長堤路示范段首次種下紅樹,昔日城中“稀客”,如今在城中安好家。在美舍河下游長堤路至國興大道示范段,根據每個地段鹽分、水分、潮汐等情況的不同,種植有桐花樹、紅海欖、木欖、海蓮等紅樹品種。連片的紅樹已然成為海口這座濱海城市的特色景觀,也使海口成為除三亞外第二個在內河種植紅樹的城市。作為生態指示物的紅樹在美舍河大面積種植,生長良好,標志著美舍河的生態正在全面恢復。
“以前要想看到紅樹,只能去很遠的地方,沒想到現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紅樹,還生長得這么好。”住在長堤路附近的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從美舍河水體好了之后,現在自己每天都要來散散步。以前只知道紅樹生長在海邊,有防風護堤的作用,沒想到還有凈化水質的效果。“這里不僅風景好,散個步還能進行一次科普學習。”
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安裝曝氣增氧機。 記者 石中華 攝
鳳翔濕地公園的傳奇
“看到這些果樹,有種小時候房前屋后的感覺。”1月中旬,市治水辦連續兩天組織沿線居民、社區干部等參觀美舍河國興大道、鳳翔公園等多個示范段。在鳳翔濕地公園的市民果園里,看到荔枝樹、龍眼樹、蓮霧等海南本地30多種果樹時,觸起了濱江街道下坎社區居民鄭日深的鄉愁。
這個在3.5萬平方米的垃圾堆填場上建成的濕地公園,目前是周邊居民休閑娛樂的必經之地。還巧妙利用地形自然落差打造了具有八級凈水功能的1.4萬平方米人工梯田濕地,構建可呼吸的生物多樣性水生態系統,每天可處理污水5000噸,相當于6000個家庭一天的生活污水量,昔日巨大的垃圾場變成了集污水凈化和景觀功能于一體的美景勝地。
美舍河濕地公園鳳翔段位于美舍河中游,面積約78.5公頃。其中,市民果園約13公頃、人工凈化濕地2公頃,鷺鳥灘島30余個、生態島嶼26個。根據現狀及功能定位,目前打造了包括濕地凈化科普區、疏林草地活動區、生產景觀觀光廊、白鷺生境保護區等6大分區。
“公園的一草一木、一溝一壑,都在為海綿城市建設貢獻力量。”王晨表示,沿岸的透水自行車道、火山巖擋墻、親水棧道及帶有凈化水質作用的綠植,暴雨時能起到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作用。美舍河濕地公園鳳翔段采用“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方法,利用大面積的綠地空間構建“滲、滯、蓄、凈、用、排”的海綿城市體系,構建起一個軟質的、生態的修復空間。利用公園地形形成了一些下凹式的綠地空間,設置了植草溝、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等這些綠地空間,把周圍空間匯集過來的雨水在公園里進行滯蓄和凈化,讓自然做功,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最大限度地把雨水留住和把水安全排入海。
生態修復后的美舍河成為市民樂園。 記者 石中華 攝
美舍河二期岸線之美凸顯
“2017年6月18日,美舍河二期工程正式啟動,分為長堤路下游至東風橋段、白龍南路至和邦路段、國豐橋至流芳橋段等6個標段。”市治水辦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實現“水清、岸綠、景美、民樂”水體整治目標,給市民提供優質的生態空間,構建生態廊道,海口開展了美舍河生態修復二期項目,在復制美舍河一期五個生態修復示范段的經驗上,恢復河流自然形態,退堤還河,改造硬質的直立斷面為草坡入水的復式斷面,延長濕周,增強邊際效應,保障生態的系統性和延續性。營造生境,增強自然系統韌性,讓自然做功,恢復河道自然潛能。目前,除VI段國興大橋中下游-流芳橋段還未完工外,其余幾段均已基本完工,岸線之美日漸凸顯。
據黎鐘喜介紹,二期工程注重打造親水棧道、親水平臺、景觀騎行車道、過濾水質擋墻等硬質建設,在軟質建設方面,則注重打造生態濕地修復,種植紅樹林、水生植物、增加各類本地特色喬灌木種植以及鋪種本地特色草皮等。
“一期主要是在河岸綠線范圍之內做了大量的海綿城市項目,二期如市七中廣場、瓊山公園、法制公園等地,我們結合周邊場地,把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入進去,同步解決初期雨水、面源污染等問題。”王晨介紹,對于局部的內澇點,比如市七中廣場積水問題,通過豎向的地形標高的調整,讓它能更順暢地排水,解決了城市積水的問題。在二期生態修復過程中更加綜合地融入了生態治水理念,讓周邊的場地和沿線的這些空間,能夠更好地去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讓生態文明的理念更加落地。
美舍河鳳翔濕地八級梯田綠意盎然。 記者 石中華 攝
水體治理助力文脈挖掘
美舍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不僅將美舍河打造為海口南北協調發展的聯系帶,在提升水體環境的同時,完善基礎設施,帶動水系周邊土地的綜合利用及價值提升,還深入挖掘美舍河流域的文化資源,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
美舍河不僅是海口的“母親河”,同時也是海口文脈的延續象征。從上游到入海口,有宋元明清到民國時期的文化遺跡,如美舍河畔發現的仙人峒,上面有明萬歷年間海南副總兵鄧鐘題寫的“石室仙蹤”。此外,鳳翔公園的“乾坤湖”、國興橋附近原“瓊州第一塔”明昌塔等,都是海口市在水生態修復的過程中,對海口市文脈的挖掘和保護。
為更好地推進海口城市更新工作,復興美舍河流域文化,目前市文物局正在加緊對美舍河流域的歷史文脈進行梳理,依托美舍河之水,做活沿河文化,將美舍河打造成真正的文化之河。
“海口通過水體治理和濕地保護,推動了城市的升值,實現了治水長效化與生態、社會、民生、經濟效益的共贏。”市治水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美舍河水體治理與城市水系關聯的文脈修復,給海口水生態修復注入了文化意味,真正印證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
專項立法保護美舍河
為了美舍河的管理長效化、制度化,海口從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海口市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這是海口首次對河流保護管理進行專項立法。海口市依照《規定》,全流域分段(米)包干管理責任到區、到部門、到人頭,堅決貫徹管理責任制,堅決落實“嚴管重罰”的做法。
在吸納美舍河實際治理成果的基礎上,《規定》強調美舍河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應當符合城市規劃和生態要求,注重保護和恢復周邊的生態環境、人文景觀以及歷史風貌,兼顧了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性的需求,實現水利功能和生態修復功能的統一。
《海口市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中明確規定,在美舍河保護管理范圍內,禁止炸魚、毒魚、電魚以及在禁止區域內垂釣、圍網魚蝦等,違反規定的沒收漁獲物受到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規定》對建設畜禽養殖場、屠宰廠(場),在水體清洗裝貯過油類、有毒污染物的車輛或者容器以及向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廢渣、城鎮垃圾或者其他廢棄物等十一項具體的違法行為進行了列舉,同時用兜底條款對“其他破壞美舍河河道、生態環境以及相關設施的行為”進行了規定。在《規定》第二十一條中對各項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了明確,列舉全面詳實,便于單位和個人知曉遵守和執法部門執法。其中對于違反規定情節嚴重的行為,最高可罰100萬元。
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守護治理成果
“從2016年年底以來,市、區兩級環保部門對美舍河沿岸環境保護認真開展排查整治工作,強化環境監管,堅持源頭治理,嚴厲查處‘未批先建’、‘未驗先投’以及違法排污等環境違法行為。”市生態環境保護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保美舍河水體治理成果長效化,市環保局還召開專題會議,制定相關工作方案,開展水體環境監測,建立長效工作機制,為美舍河保駕護航。
在美舍河治理成果“保衛戰”中,海口重點圍繞美舍河開展環境執法,特別是加強夜間美舍河巡查。并將創新常態常效管理機制,嚴格落實河長制,細化明確各河段的責任人和工作職責,堅持嚴管重罰,嚴格考核,嚴厲追責,確保各河段落細落小管理到位,讓美舍河管理規范化。
●專家點贊
聯合國濕地公約組織秘書長瑪莎·羅杰斯·烏瑞格來到海口考察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時表示,海口高度重視、全面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工作成效值得贊賞。她認為,海口濕地具有非常獨特的魅力,海口的濕地保護與修復創新實踐,對全球其他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發揮了引領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認為,海口美舍河治理為海南生態省水環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美舍河治理能夠很好地截污,又能夠很好地恢復它的生態系統,還能夠利用生態系統當中的一些功能來凈化水質,這些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認為,海口水體治理的成效非常明顯,最大的亮點是采用了當地的地勢地貌地形,采用一些集中處理和分散點源控制的方法,包括還有一些生物的方法。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顧問、總建筑師孫大章認為,海口通過對美舍河的治理,不僅讓美舍河變美,同時從上游到入海口,發掘了宋元以來的一些文化遺跡。通過對生態及文脈修復,讓瓊臺文化的“海南記憶”得以延續,這是傳承歷史文化、造福子孫后代的民心工程。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美國科學與藝術院院士俞孔堅說,美舍河治理將“大腳革命”理念貫穿治水全過程,生態治理系統施策,是城市生態修復的一個典型成功例子,先進經驗可有效“復制”到其他水體治理中。
●市民點贊
白龍南街道居民符先生說:“美舍河生態修復讓美舍河美起來了,這種做法深得民心,我和鄰居們都很支持。”
在美舍河沿岸居住了10多年的周宗貴感嘆:“河水清了、鳥兒飛回來了,周邊的環境越來越好了。美舍河的治理惠民利民,真正做到了把美舍河還給了市民。”
在美舍河畔居住了40多年的鄭志壯說:“以前美舍河周邊的環境讓附近的居民不愿來、不敢來。現在這里越變越美,越看越愛,可以天天帶著家人來這里散步、玩耍了。”
家住美舍河邊的市民李范琴說:“家門口有公園,公園里有濕地,灘涂上有菜地,我們的幸福感要爆棚了。”
家住和平南街道君堯社區居民老人李國義表示,美舍河的生態治理模式非常好,市民享受到舒適的生活環境。
●央媒點贊
2017年4月5日,《人民日報》以《海口美舍河,美麗在回歸》為題點贊美舍河,將水體治理融入生態修復。
2017年4月22日,央視《新聞聯播》以《海口:生態修復 讓水清岸綠城市更新》為題報道了海口生態修復,治理被污染“創傷”的內河濕地,讓綠水青山風景重現。
2017年8月14日,新華社客戶端以《小美“整容”記》為題報道海口美舍河的成功治理。
2017年8月5日,央視《朝聞天下》以《海南海口:城市山水林湖 守護美麗鄉愁》為題報道點贊了海口美舍河生態修復情況。
美舍河保護修復重要節點2016年12月6-7日、2016年12月20-24日和2017年1月18日—21日邀請國內知名濕地專家對我市濕地資源進行考察調研,并形成了《海口市濕地保護調研報告》。2017年1月20日書記專題會研究《海口市濕地保護調研報告》,部署我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2017年2月9日美舍河5個生態修復示范段同時開工。2017年3月3日市政府印發《海口市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實施方案》和《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2017年3月6日市政府批準成立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領導小組。2017年3月13日美舍河最大排污口安德園截污工程竣工。2017年3月19日長堤路示范段試種紅樹林苗木。2017年3月20日鳳翔公園濕地梯田建成。2017年3月30日擬建的五源河、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作為遺留項目,通過省級評審并報國家林業局待批。2017年4月3日美舍河國興段南段開工。2017年4月7日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梯田濕地蓄水首次試驗成功。2017年4月16日美舍河最后一個排污口源頭確定,意味著美舍河排污口全部排查完畢。2017年5月15日美舍河國興大道生態修復示范段北岸初次亮起夜燈。2017年5月21日美舍河生態修復示范段首次迎來暴雨,水位正常,“海綿城市生態治水”經受住考驗。2017年6月1日鳳翔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同時長堤路示范段、東風橋—白龍橋示范段、國興橋示范段也已全面對外開放。2017年6月13日書記專題會研究《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2017年6月19日美舍河長堤路至東風橋二期開工。
2017年7月3日市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了《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2017年7月16日市政府批復同意實施《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2017年7月17日市編委批準成立“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2017年7月24日市政府批準組建了“海口市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2017年7月26日省政府推薦海口市作為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提名城市。2017年8月3-4日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組織專家對我市申報的五源河、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進行試點考察評估。2017年8月上旬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分別成立了區級“濕地保護管理中心”。2017年8月16日省林業廳批準設立響水河、三江紅樹林、潭豐洋、三十六曲溪、鐵爐溪等5個省級濕地公園。2017年8月16日海口市人民政府同意建立金沙灣海岸等45個濕地保護小區。2017年8月23日國家水利部公布了第十七批全國“國家水利風景區”名單,海口市美舍河被批準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17年9月1日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海口市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2017年9月2日市編委同意市林業局加掛“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局”。2017年9月22日海口市獲得參與國際濕地城市認證遴選的提名。2017年9月26日常務副市長顧剛主持召開美舍河歷史文脈梳理研討會,開始系統挖掘和塑造美舍河的文化遺存與文化特質。2017年9月28日海口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公布《海口市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2017年12月3—7日濕地保護體系國際研討會在海口(觀瀾湖酒店)成功召開。2017年12月21日五源河、美舍河2個濕地已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同意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2018年2月3日海口舉行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揭牌暨海口濕地網上線儀式。
?
記者 龍易強
(海口網2月10日消息)
?
?
相關鏈接:
海口美舍河一周年美麗蝶變 中下游向已全面開放·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