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七井八巷十三街 古色古香瓊味濃
“瓊臺復興”喚醒府城老城區
改造后的培龍后街吸引市民游客。通訊員龍泉 攝
黃昏時的海瑞故居。通訊員龍泉 攝
一座城市在歷史發展變化中,不斷更迭,不斷更新。
一座充滿文化氣息的千年古城,隨處可見的歷史遺跡見證了時間流淌。
以文化為魂,突出古城城池建筑特色,注重民俗民風保護,府城“七井八巷十三街”的街巷路網架構將逐步得到修復……海口府城老城區,伴隨著一張“瓊臺復興計劃”的藍圖,向著打造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推進府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為重點的文化產業建設邁開大步。
城市更新:527條小街巷煥然一新
早春三月,變化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開始。
漫步府城街頭,步入忠介路,印象中擁擠不堪的街道,已是整齊劃一、干凈整潔;培龍后街,一段千年古城墻揭開神秘面紗面世;宗伯里一橫路,這條特色商業街道,在歷史的韻味中盡顯繁華時尚……許多老城區的小街小巷,在城市更新的春風里煥然一新,風味猶存。
這些變化源自于“雙創”、“棚改”的機遇,源自于一張名為“瓊臺復興計劃”的大藍圖,源自于一座城市內在自我更新的契機。
在海口府城金花村,細心的人發現,不覺間,腳下的泥土路變成了復古的青石板路,墻上的斑駁青苔被歷史壁畫所取代。在金花村生活了近60年的楊地妹說,現在的金花村是“歷史上最干凈整潔的時候”,以前泥土路,一下雨都不敢出門,路上的垃圾都漂浮起來,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回憶起舊日場景,老人說,正是因為有了對比,才知道現在是多么好。
記者了解到,金花村不僅僅是路面改造,還包括地下管網、空中線路、外立面、綠化、亮化等多個方面,是立體式全方位改造。海口市瓊山區住建局招標辦主任吳多星說,金花村的改造結合“一里出三賢”的歷史,按照明清民居樣式設計,在廣泛征求意見后,通過平整道路、規整管線等工程措施和立面整改、歷史風貌構建等細節刻畫,盡可能還原古村的質感,這要得益于瓊臺復興計劃項目。
“當前,瓊山主要的改變體現在三大方面。”瓊山區委副書記、區長陳昊旻告訴記者,一是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紅城湖片區、邁瀛片區等棚改穩步推進,進一步拓寬城市發展空間,完成527條小街小巷升級改造、7個社區“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打造福地美食街等特色示范街,建成“雙創”廣場,讓市民擁有更多幸福感。二是城市景觀更加靚麗。完成椰海大道、大英山路網和紅城湖周邊等街邊綠地建設改造,拆除廣告牌5.8萬多平方米,加快航道俯視區綠化改造,復墾復綠廢棄礦坑近300畝,讓城市煥發新的活力。三是城市管理治理更加精細。完成試點社區信息指揮平臺建設,各社區網格員使用12345微聯動APP主動處理辦件達5萬多件,進一步提升城市社區功能試點工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