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事例折射出的海南改革發展觀
30年前,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在同一天誕生,改革成為海南的先天基因。連日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海南代表團的審議和團組開放活動中,我省主要領導用幾個生動的事例,直觀地闡述了新時代海南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秉持的發展觀,值得我們用心體味,深入理解。
改革需要痛下決心!在海南代表團團組開放活動上,劉賜貴代表和沈曉明代表在回答有關房地產的提問時,不約而同地用到“壯士斷腕的決心”這句話。之所以用這句話,是因為減少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對海南來說“會很痛、會出血、會很難”,不下大的決心不容易做到。
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然會對財政收入、GDP和投資有暫時的影響,但海南不能成為房地產的加工廠,不能外面想要多少房子我們就建多少。從去年以來,海南陸續出臺了八個方面的配套措施,以此貫徹“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通過對房地產行業實施控量提質,通過大力推進十二個重點產業,海南正在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式,徹底改變“房地產加工廠”的狀況,力求實現“居民保障性需求由政府來保障,改善性需求由市場來調節,投資性需求靠制度來限制”。
改革需要創新思維!沈曉明代表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點贊前不久成功舉辦的三亞國際音樂節,稱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正面教材”:
一場為期三天的音樂節,吸引了國內外7萬名觀眾前來“打卡”,拉動本地消費近5億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具,有效提升了海南旅游的國際影響力。但主辦方卻沒要政府一分錢一寸地,完全是“無中生有、有中出新”,通過高質量文旅產品供給獲得市場認可。
這個發生在身邊的鮮活例子,充分說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實始終貫穿于改革全過程。“無中生有”就是積極培育新動能,“有中生新”就是大力打造新業態。只有創新思維,海南才能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文章。
改革需要拓寬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僅局限于消費和經濟領域,在科教文衛各個領域,都應大膽探索。
據統計,2016年全中國有60萬人以就醫為主要目的出國,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人民群眾對高端醫療服務的蓬勃需求。而國家批準海南設立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正是通過政策引導,推進海南康養醫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典型做法。通過國際先進水平的醫衛資源供給,首先吸引原本出國購買服務的群眾到博鰲就醫康養,進而逐步以高質量的醫療水平和康養旅游服務,吸引海外游客,以此帶動提升海南服務業發展。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面對難得的改革發展機遇,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新時代的征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三大愿景”也不會自動實現。要實現經濟社會各方面高質量發展,海南必須以更大的氣魄推進改革,全省干部群眾更要不忘初心,凝聚共識、心存定力,奮力前行!
這個春天,海南三十而立!這個新時代,改革再出發!
?
?
相關鏈接:
海南代表委員熱議重點領域改革:以高質量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