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景觀沁心脾 紅色文化代代傳
——潭豐洋之紅色圣地
潭豐洋地區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蘊豐厚,在古代曾是仁政鄉治和五里三進士的故鄉;在戰爭年代,潭豐洋是羊山地區最早的革命發源地之一,其中新坡鎮仁里村委會的仁臺村還是瓊西革命根據地之一,為海南人民的解放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如今,坐落在仁臺村的紅色革命主題公園里的農會革命歷史紀念館修繕一新,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
大榕樹盤踞在仁臺村口。(記者石中華 攝)
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榕樹盤踞在仁臺村口,煥然一新的廣場和圍墻像是浴火重生般耀眼,沿著火山石路徑可抵達仁臺紅色革命主題公園……日前,記者來到羊山地區這個神圣的革命圣地,體驗仁臺精神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錘煉熔鑄。
“革命火種生生不息,紅軍傳統代代相傳”,正如公園標語顯示的那樣,如今幾十年過去,紅軍精神仍然在潭豐洋地區熠熠生輝。
仁臺農會 燎起革命之火
“這是我們羊山地區第一個農會組織,也是全省比較早的農會組織之一。”仁臺村村長麥典波告訴記者,仁臺農會又名馮公坊農會,是一所受國內外革命形勢影響下成立的農民協會,其舊址因遭破壞后于2013年修復。
1926年6月,中共廣東省委派楊善集返瓊指導黨建工作。在海口竹林村邱宅召開了中共瓊崖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瓊崖地方委員會,從此海南人民的斗爭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新的道路。這時,全瓊山縣農民運動如火如荼,農村先后成立了黨團支部、黨小組。
曲徑通幽的仁臺村古村路。(記者石中華 攝)
1926年7月間,受瓊山縣委指示,在陳安國(國共合作時期,時任國民黨縣委執行委員)的協助下,陳安仁、胡伯虎(當時在馮公坊任教)、黃魂等人,利用馮公坊每年正月十四、十五的熱鬧廟會,通過演戲等方式宣傳革命主張,發動仁臺地區農民參加革命,得到了馮公坊群眾的空前響應和大力支持。
當時馮公坊地方的養豪村、美位村、君美村、坡詠園村、仁里村、斌騰村、保亭村、卜公園村等13個自然村聯合,建立起了仁臺農會,并建立起黨支部,仁臺農會辦得有聲有色。在上級的領導下,陳安仁等人在仁臺建起了農會室,在農會室里辦起夜校,教村民識字,宣傳革命道理和共產黨的主張,組織進步青年閱讀革命書刊,組織骨干學習政治和農運工作,提高骨干的政治覺悟和工作水平,培養一支能戰斗的農運骨干隊伍。為了保護農民切身利益,維護社會和鄉村治安,仁臺農會還成立了一支武裝自衛隊,革命星星之火從潭豐洋地區燎起。
紅軍會集 建立革命根據地
“紅軍基地仁臺山,崇峻峭壁繞山川;紅旗照耀十三區,紅軍震驚白匪膽,瓊共領導農運動,分田斗霸滅民團,轟轟春雷平地起,燎原烈火燒叛頑。”現在仁臺村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能哼出這首歌謠。這首歌謠描繪的就是工農紅軍會集仁臺,建立革命根據地,形成“小惠州城”規模的情景。
仁臺村紅色主題公園整潔干凈。(記者石中華 攝)
震驚全島的 “四·二二”事變后,瓊崖革命力量遭到嚴重摧殘,革命進入低潮,革命活動也由城市轉入農村。1927年6月,瓊崖第一縣委——中共瓊山縣委在大致坡合群鄉蛟樂坑村正式成立,馮白駒任書記。自此,全縣先后建立起9個區委,其中十三區區委管轄新坡,石橋、二遵一帶北區,區委會設在仁臺村,農村黨支部在全縣范圍里相繼成立。新坡地區成立了馮公坊黨支部,基層黨組織的建立,為革命武裝開展斗爭打下良好的基礎。
仁臺村革命紀念館。(記者石中華 攝)
1928年春,瓊山縣委在馮白駒的領導下,發動農民組建革命武裝,開展對敵斗爭。吳江滋和胡伯虎等人到仁臺村同陳紹堯在仁里廟,召開了仁臺、養豪、美位、坡詠園等一帶村莊的民眾大會,發動群眾建立農民武裝。在仁臺地區成立瓊山十三區蘇維埃政權,陳紹堯任該區蘇維埃主席,同時組建瓊山西區婦女解放協會。瓊山農村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大大地打壓了敵人的反動氣焰,土地革命運動搞得熱火朝天。
此時,西路工農紅軍在馮平率領下也開進仁臺駐扎,十三區赤衛隊、仁臺村赤衛隊和接受改編的土匪組編成立一個大隊,歸屬西路紅軍指揮。不久,中路紅軍第二營也駐扎到仁臺地區。除紅軍部隊外,還有十三區委、區蘇維埃的人員也集結在仁臺村。仁臺地區成了比較可靠的革命根據地,成為革命斗爭堅強的后盾。
麥典波告訴記者,聽以前的老人講,當時仁臺村在開明的政策和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就成為附近區域農產品買賣的交易地。村里不僅設有商店、文具、肉類、蔬菜等20多個擺攤買賣點,還設立了學習文化的夜校,組建起瓊劇團,成立槍支修理和制造子彈的機械廠,修建起一間農會辦公的房子,在農會辦公地點的前面開辟一個廣場,作為召開群眾大會、演戲等活動的場所。駐扎在這里的紅軍戰士、機關人員還利用一些空閑時間同群眾一起勞動,革命氣氛十分活躍。當時的仁臺被紅軍譽為瓊崖的“小惠州城”。
仁臺人民 經受革命洗禮
“仁臺村在長達十年的土地革命戰爭中,經歷了兩次革命高潮和低潮的洗禮,依然艱苦奮斗,堅持革命不畏縮。” 麥典波告訴記者,小時候聽村里的老人說過,之前仁臺村有700多人,解放后加上返村人口,總共才60多人。農會紀念館大門口的《仁臺村革命英烈名錄》上,密密麻麻鐫刻著革命烈士的名字,時至今日,依然讓人觸目驚心。
市民游客在仁臺村革命紀念館瞻仰先烈。(記者石中華 攝)
1928年,廣東國民黨當局對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進行“圍剿”,縣委書記馮白駒領導軍民開展反圍剿,縣委機關、紅軍部隊以及紅軍第二營陸續轉移到西部十三區仁臺根據地。由蔡廷鍇領導的28團開始向仁臺村大舉進攻。由于敵強我弱,力量懸殊,縣委決定把縣委機構和紅軍勢力撤出仁臺,回到南渡江東岸,敵軍跟蹤追擊,在舊州與敵人激戰,然后開往樹德頭集結,分三路撤退。其中第三路軍隊在撤退過程中傷亡過半,胡伯虎和麥文興等指揮員光榮犧牲。
仁臺失守后,地方反動政客、土豪劣紳大量屠殺、搜捕仁臺革命者和革命群眾。被摧殘的仁臺村頃刻間成為火海,全村上下血流成河。1930年5月瓊崖紅軍部分進入羊山地區,恢復了羊山革命根據地。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仁臺人民也踴躍加入到抗日救國隊伍中,老紅軍麥芬章參加抗日救國,妻子和兒子被日軍殺害。在抗日時期,曾任四縣文秘的麥文堯參加抗日游擊隊直到解放。麥清章參加抗日游擊隊,后被日軍殺害。
在仁臺革命紀念館墻壁上,記者看到相關記錄顯示:亭村上之戰:打死日軍一個班,繳獲機槍和駁殼槍各1支,步槍9支。姜亭墓之戰:打死日軍軍官1名,日本士兵十幾名,繳械武器彈藥一批。石橋之戰:此次大敗日軍……仁臺根據地組織紅軍和鄰近村民長期戰斗,抗日革命頻掀高潮,為海南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教育基地 弘揚紅色文化
“為了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先烈的優良品德,我們向上級請示,把仁臺農會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龍華區新坡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道,2012年10月開始修復仁臺革命紀念館,于2013年竣工。目前,這里已成為本地重要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人數在不斷升高。
仁臺村內瞭望臺下的恩德池。(記者石中華 攝)
據了解,仁臺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除了仁臺革命紀念館外,還有黨群活動中心,宣誓臺和歷史走廊、烽火瞭望臺等,還將會還原當年的“根據地紅軍醫院”“紅軍兵工廠”等遺址。
“這個紀念館很有意義,通過參觀可以了解過去的歷史,才能懂得現在的生活是千千萬萬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來之不易。”參觀仁臺革命紀念館的周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名老黨員,經常會帶朋友過來參觀。
瞭望臺原用于抗日戰爭時期仁臺根據地的情勢觀測,如今成為仁臺村風景觀光點。(記者石中華 攝)
“紀念館建好后,每年都會有很多市民游客過來參觀,特別是附近的中小學生參觀后,都覺得這種直觀的教育給他們的震撼非常大。”麥典波告訴記者。
“弘揚革命先烈精神”“積極參加生產勞動”“照顧孤寡老人”……一塊刻有《仁臺村村規民約》的石碑屹立在仁臺紅色革命主題公園廣場。麥典波介紹,近年來仁臺村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堅持傳承文化基因,彰顯人文魅力,同時充分發揮民間傳承力量,利用“村規民約”引導村民遵守公序良俗。現在的仁臺村村道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綠色景觀沁人心脾,紅色足跡鼓舞人心。不少村民借助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吃上了旅游飯,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記者龍易強 實習生王盛隆
(海口網3月16日訊)
?
相關鏈接:
海口:風光旖旎 八百年古石橋與潭豐洋濕地相得益彰(組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