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臺人民 經受革命洗禮
“仁臺村在長達十年的土地革命戰爭中,經歷了兩次革命高潮和低潮的洗禮,依然艱苦奮斗,堅持革命不畏縮。” 麥典波告訴記者,小時候聽村里的老人說過,之前仁臺村有700多人,解放后加上返村人口,總共才60多人。農會紀念館大門口的《仁臺村革命英烈名錄》上,密密麻麻鐫刻著革命烈士的名字,時至今日,依然讓人觸目驚心。
市民游客在仁臺村革命紀念館瞻仰先烈。(記者石中華 攝)
1928年,廣東國民黨當局對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進行“圍剿”,縣委書記馮白駒領導軍民開展反圍剿,縣委機關、紅軍部隊以及紅軍第二營陸續轉移到西部十三區仁臺根據地。由蔡廷鍇領導的28團開始向仁臺村大舉進攻。由于敵強我弱,力量懸殊,縣委決定把縣委機構和紅軍勢力撤出仁臺,回到南渡江東岸,敵軍跟蹤追擊,在舊州與敵人激戰,然后開往樹德頭集結,分三路撤退。其中第三路軍隊在撤退過程中傷亡過半,胡伯虎和麥文興等指揮員光榮犧牲。
仁臺失守后,地方反動政客、土豪劣紳大量屠殺、搜捕仁臺革命者和革命群眾。被摧殘的仁臺村頃刻間成為火海,全村上下血流成河。1930年5月瓊崖紅軍部分進入羊山地區,恢復了羊山革命根據地。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仁臺人民也踴躍加入到抗日救國隊伍中,老紅軍麥芬章參加抗日救國,妻子和兒子被日軍殺害。在抗日時期,曾任四縣文秘的麥文堯參加抗日游擊隊直到解放。麥清章參加抗日游擊隊,后被日軍殺害。
在仁臺革命紀念館墻壁上,記者看到相關記錄顯示:亭村上之戰:打死日軍一個班,繳獲機槍和駁殼槍各1支,步槍9支。姜亭墓之戰:打死日軍軍官1名,日本士兵十幾名,繳械武器彈藥一批。石橋之戰:此次大敗日軍……仁臺根據地組織紅軍和鄰近村民長期戰斗,抗日革命頻掀高潮,為海南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