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好海南文化傳播者 擦亮精品藝術新名片
《黎族家園》匠心詮釋黎族優秀文化
劉海棟 攝
陽春三月,處處生機盎然。
黎歌裊裊,黎舞妙曼。2018年3月23日和24日兩晚,《黎族家園》劇組受邀參加2018年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將濃濃的春意帶到了北京,為首都觀眾呈現了一臺精彩的國家藝術精品舞蹈詩。此次演出是《黎族家園》斬獲2016年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后再度登上首都舞臺。
作為海南文化藝術的傳播者,《黎族家園》劇組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向首都觀眾,匯報最新精品藝術成果,展現海南特色本土文化。
《黎族家園》赴京展演獲滿堂贊譽
3月23日和24日兩晚,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座無虛席,掌聲不斷,贊譽有加。《黎族家園》演出現場,演員們用豐富的舞蹈語言,表現了場景背后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不論是黎家女舉著葵葉隨風飄舞,還是黎族男人用咚鈴伽比武顯示剽悍與機警,都體現著黎族舞蹈令人矚目的別致韻味。同時,織錦、制陶、鼻簫、黎歌、船型屋等眾多“非遺”項目通過與劇情的有機結合,為首都觀眾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姿的黎族文化畫卷。
該劇由海南省委宣傳部指導,省文體廳和省民宗委出品,海口市委宣傳部、市文體局支持,海口市演藝有限公司(海口市藝術團)創作演出,瓊中民歌展演團參演。
去年,文化部評選出25部“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并從中選出10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黎族家園》榜上有名,并且是唯一舞蹈類入選劇目,此外,受邀參加2018年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以傳播海南文化使者的身份,在首都觀眾面前呈現新時代海南形象。
劉海棟 攝
“從生活出發創作的民族藝術佳作!”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江東對《黎族家園》這樣評價。在他看來,劇目從民族生活上出發,在歌謠、民俗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緊貼黎族生活,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江東表示,尤其是《織錦謠》這一段形式感很強,既把生活里的織錦場面展示了出來,又表現了經過藝術創作的織錦舞蹈。歡快、新穎的節奏和形式讓人們進而聯想到黎族人民編織自己美好生活的景象。同時,舞臺突出展示了海南的風光,通過現代科技呈現了層次感、朦朧感,猶如五指山上的霧一樣,有種醉人的美感。
“舞蹈詩《黎族家園》超越了傳統的歌舞集萃形式,具有尋根和傳承的意味。”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原校長、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會長蒙曉燕觀看演出時驚嘆,她認為,《黎族家園》劇組主創人員輾轉海南各地,挖掘包括海南非遺項目在內的獨特的民族文化精髓,把觸角伸向黎族同胞的內心世界,從精神領域探尋黎族數千年歷史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以舞蹈詩的藝術形式,展示海南黎族的文化精髓,開啟世界對海南本土文化的重新認知,讓海南特有的文化魅力在全國舞臺上發光發熱。
國家一級編導余大鳴坦言,打造一部作品容易,成就一部精品卻很難。《黎族家園》自斬獲2016年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后,經過一年多來的打磨和提升,此次以全新的面貌登上首都舞臺,“無論是劇中女主角長達幾十圈的旋轉,還是男演員飛身躍上一人多高的鼓面,都滿足了觀眾對于高難度動作的期待。而全劇匠心獨運、精美精致的舞美燈光設計和多媒體技術運用,給予觀眾精彩之外的驚艷,也詮釋了海口市藝術團對藝術永無止境的追求。”她說。
“太震撼了!”來自清華大學羅馬尼亞籍留學生蘇然、陳芳雪以及李秀妮在看過演出后特意留下來與演員們合影,演員們靚麗的黎族服飾還有獨具特色的配飾吸引著他們的注意。“23日和24日,我們連續觀看兩場演出,演員的表演特別真實、純粹,他們的舞蹈語言獨特和別致,特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這臺節目讓我們了解海南黎族的特色與魅力,從而了解中國少數民族豐厚的歷史文化。”
劉海棟 攝
“海南三部曲”詮釋黎族優秀文化
“終于可以向自己和深愛的海南人民交代了,這部得到認可和支持的舞蹈詩《黎族家園》,讓我和創作團隊達成了以黎族文化元素為創作題材的‘海南三部曲’的愿望。”
早在10多年前,蒙麓光與外請導演彭林聯合執導的人偶劇《鹿回頭》,以及她擔任總編導的歌舞詩《達達瑟》獲得了國家文化部“文華大獎”、“中國藝術節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文華編導獎等多個國內最高規格獎項。
而今,《黎族家園》不僅延續了她對黎族文化基因和精神氣質的更為深入的解讀和詮釋,同時在舞蹈設計、舞臺美學和音樂取材上呈現出鮮明的創作團隊風格。從而獲得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全國第五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海南省優秀精神產品獎”、海南省“五個一工程”等諸多殊榮。
“我被海南神秘、獨特的文化所深深吸引,我熱愛這個海島,對這里的民族文化一直懷有敬畏之心,同時覺得它還有太多珍寶有待海南的文藝工作者去挖掘……”20年來,蒙麓光一直在不斷地堅持發現、整理和挖掘海南黎族特色文化,她說她熱愛這個海島,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就是不斷為社會為人民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而“海南三部曲”的完成,正是她和團隊為美麗的海南傾情奉獻、心系這片熱土的藝術結晶。
來自北京的陳先生印象最深的是《黎族家園》的音樂,認為黎族風情獨特而濃郁,讓人著迷。蒙麓光透露,那是主創人員到東方、白沙、三亞、五指山等地尋訪黎族老藝人,現場錄制了他們用山野原生態竹木制成的黎族樂器演奏的樂曲,再進行藝術加工而成。音樂總監莫柯表示,《黎族家園》里每一首歌曲的每一個音節、每一段旋律都是黎族音樂,僅僅《五指山之歌》和《久久不見久久見》這兩首歌就反反復復錄了3天;另一位作曲家趙勇說,音樂還要跟著走臺情況進行修改,若舞臺大了,演員出場需要的時間久,音樂就要延長,他們就要進行相應的編曲工作。
劉海棟 攝
此外,《黎族家園》劇組主創精心研究黎族5個方言區的服裝特點,清晰了解每一種顏色和花紋背后的文化;并邀請非遺項目黎錦傳承人吉色開在舞臺上現場織錦。尤其在劇目點睛的結尾處,主創人員下鄉采風時,偶然聽到一位黎族男青年唱起的《搖籃曲》,深感震撼。深入了解,才知道在有的黎族方言區,每逢嬰兒誕生,黎族同胞常常由父親唱搖籃曲,他們說,聽著父親搖籃曲長大的孩子,會更加的勇猛頑強。而且家人要抱著嬰兒繞著房柱轉上幾圈,以此來祈求孩子健康平安。這一獨特的生活習俗被蒙麓光搬上了舞臺,原本祈求平安的轉圈行走,演繹成無數男女老少相扶相伴由慢至快的奔跑,舞臺上壯觀的場景被賦予了黎族同胞渴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新寓意。
“正是出于海南人民殷切的關懷和鼓勵,我們才有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和對藝術孜孜以求的動力,一步步將《黎族家園》打磨成國家舞臺藝術精品。”2016年9月,《黎族家園》“突破重圍”,一舉捧回全國第五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兌現了向海南人民的承諾。
然而,殊榮和掌聲意味著新征程的開始。載譽而歸的《黎族家園》劇組再度潛心打磨和創新,精雕細琢每一處細節,精益求精每一個場景,以求給予觀眾最好的藝術審美效果。先后在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演出并獲得“絲路文化貢獻獎”、“海南省優秀精神產品獎”等榮譽。
劉海棟 攝
以工匠精神打磨文藝精品
2018年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作品,包括京劇、評劇、婺劇、閩劇、昆曲、話劇等各個藝術門類,匯聚了一大批藝術名家和優秀青年演員,展示了近年來舞臺藝術創作的最新成果。而舞蹈詩《黎族家園》與眾多精品同臺競技,既是一次難得的學習交流,也是再一次嚴苛的考驗。“要在國家藝術精品中出彩,唯有再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才能不辜負海南人民的期望。”蒙麓光如此表示。
開演前的3天,海口市藝術團成員與瓊中民歌展演團24名演職員馬上投入緊張的裝臺合成,調整著舞臺調度、舞美燈光、演員表演。從早上進入劇場到后半夜才回駐地,所有的時間都爭分奪秒地用在對作品的精心打磨上,他們相處融洽,配合默契,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和激情飽滿的狀態充分體現著“工匠精神”。
如今,主創人員對黎族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使《黎族完園》帶入了更多非遺等獨特的民族元素,展現出生命不息、代代相傳,一個夢的傳遞和憧憬。
同時,劇組在道具上可謂精益求精,每一個篇章中,演員們從身上的織錦到頭上的發簪,每一個紋飾的細節都不放過,展現出當代黎族人的精神風貌;將多項黎族樂器,如鼻簫、灼叭、椰嗚、以及黎族同胞生產勞動的用具犁耙、鎬頭等融入舞臺,同時把黎族制陶、織錦、舂米、釀酒吸酒等日常勞作的舞蹈語匯高度精準而藝術化地提煉……一絲不茍的匠心精神始終貫穿其中,足見《黎族家園》創作者的誠意和追求,使首都觀眾更加了解黎族文化,更加深入了解海南。
隨著對黎族文化的不斷挖掘和了解,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簡單的勞動場景,經過提煉和創新,被賦予了新的精神內涵,再輔以多種舞臺手段,使得整臺劇目充滿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神奇的藝術魅力,并得到了現場觀眾和專家一致認可。
劉海棟 攝
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出的中場休息時間,海南黎族織錦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吉色開在舞臺上現場演示織錦技藝,每個嫻熟的動作無不體現著黎族悠久而優秀的傳統文化。眾多首都觀眾紛紛近距離欣賞,感受海南黎族織錦的文化魅力。
所有的汗水凝聚了《黎族家園》劇組對海南藝術的熱忱,最終凝結而成這來之不易的肯定和成績。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民族研究基地藝術研究者亞根說,海口市藝術團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歌和舞提煉、創作了舞蹈詩《黎族家園》,展示了黎族家園的精神富足。從這臺充滿黎族民族文化個性的舞蹈詩中,讓全國的觀眾看到了黎族人民、海南人民的文化自信。他說:“為地方藝術團利用民族題材創作舞臺藝術作品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對于獲得諸多殊榮和多方肯定,蒙麓光內心充滿了感激,演出結束后,她在朋友圈發了一席肺腑之言:“當演出結束、場燈亮起后,熱情的首都觀眾和清華北大等首都高校的莘莘學子們卻久久佇立不愿離去,演員們一遍遍地謝幕,向觀眾們深深鞠躬,謝幕音樂也在一遍遍地重復播放……那感人場景令很多演職員激動不已熱淚盈眶,當全體演職員喊出‘北京瓦愛魯,海南歡迎你’時,全場沸騰了,觀眾的反響就是對《黎族家園》最好的肯定和褒獎。通過一部文藝作品,能引起那么多人關注海南、向往海南、喜歡海南,那一刻我們作為海南文化使者,感到非常自豪和驕傲。”
路漫漫其修遠兮,《黎族家園》仍在不斷深入探索,以期給予廣大觀眾一個更加成熟且更具魅力的舞臺精品。
記者吳雨倩
(海口網3月28日訊)
?
相關鏈接:
陵水故事| 黎族傳統藤編技藝在陵水煥發新活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