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體現區域差異性 提倡形態多樣性
城鎮化要避免千城一面
中國城鎮化的“城市群”模式論壇現場。 記者黃一冰 攝
海口網博鰲4月11日電(特派記者曹馬志)新型城鎮化,不同地區如何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齊頭并進”?城鄉發展如何同頻共振,激發鄉村振興活力……在10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中國城鎮化的‘城市群’模式”論壇上,中外專家認為,推進城鎮化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生態保護,強化產業支撐,不斷增強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人為本 規劃先行和諧宜居
“城鎮化是個體蛻變的過程,為追求更好的就業、教育、公共服務等機會,人們從一個地方主動遷移并扎根在另外一個地方。”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Stephen P.Groff認為,亞洲尤其是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城鎮化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對此,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表示贊成。他說,中國城鎮化率大概是58.52%,戶籍人口占42.3%,兩者之間有近16個百分點的差距,說明農民雖然進城了,但是融入城市成為市民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多位與會專家認為,中國要緊緊圍繞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堅持以人為本、公平共享的原則,合理引導人口流動,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不斷提高人口素質,使全體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城鎮化要規劃先行,建立和諧宜居的環境,這是日本前總務大臣增田寬也的觀點。他介紹,日本的城鎮化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了,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入城市。比如對于東京,日本有專門的中央部門負責城市群眾規劃建設,做好頂層設計,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以綜合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為依托,科學劃分城市內部功能區,優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大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產業支撐 高質量發展特色城鎮
“從全國來看,中國城鎮化的突出問題是地區發展不平衡,處于工業化前期、中期、中后期的城鎮都存在,如何利用產業重塑激發中小城市的活力至關重要。”李鐵說,要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加快推進城鎮高質量發展,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
產業發展,交通“開路”。荷蘭南荷蘭省省長Jaap Smit以荷蘭特色城鎮舉例說,交通便利在城鎮化過程中非常重要,比如,荷蘭第二大城市鹿特丹到周邊城市之間是45公里的路程,有便利的交通方式相連。城鎮經濟聯系密切,如果幾個城市之間不能快速地通行,就會阻礙人員流動和投資。
“研究城市發展史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產業發展都跟交通有密切關系,沒有交通就沒有經濟要素的流通,交通互聯是很必要的。”李鐵說。因此,推進城鎮化,需要加快完善綜合運輸通道和區際交通骨干網絡,強化中小城市、小城鎮與交通干線、交通樞紐城市的連接,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公路技術等級、通行能力和鐵路覆蓋率,改善交通條件,提升服務水平。
不同的城鎮如何選擇適合發展的產業?專家認為,不能千篇一律,要綜合考慮地區區位、人口、交通、自然環境等要素,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特色產業。李鐵認為,城鎮化的“蘇州模式”值得借鑒,該模式最大的特點是各個鄉鎮形成自己獨有的產業體系,鄉鎮企業的規模化發展,極大地帶動了地區城鎮化和工業化,又順應時代不斷轉型升級,為城鎮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產業基礎。
共同發展 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城市和農村間不是對抗的關系,而是大家相互共同發展,這是一個未來城鎮化最理想的藍圖。”展望未來,增田寬也認為,需要加強城鄉統籌發展,保護好生態環境,健全公共服務功能,使鄉村成為可以讓城里人詩意棲居的“世外桃源”。
與會專家認為,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激發鄉村活力。與此同時,要注重保護傳承文化,留住特色基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李鐵觀察到,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外出打工人群從發達地區回流現象比較多,如過去安徽、四川、湖北等人口流出大省,現在回流的人口已高于外出打工人口。
李鐵等專家認為,城鎮化過程中,各地要根據不同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
?
相關鏈接:
校長博鰲“論劍”:加強大學間合作 培養新時代人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