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有經濟條件的患者來說,他們能夠依據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經驗,做出符合個人需要的選擇。
據《北京晨報》報道,在4月15日舉行的腫瘤防控院士高峰論壇上,針對一些經濟條件好的人患癌后首選去歐美等發達國家治療的情況,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中國科學院院士赫捷均予以駁斥:“國外治療是誤區,中國常見癌癥治療水平并不遜于美國。”
專家的意見當然不乏理性意識,國內有不遜于發達國家的治癌水平,費心費力費錢費時去國外治療,何苦?
但是,到什么地方就醫,如同選擇什么商場、網購平臺一樣,是消費者(患者)的自由權利。王婆不能因為自家的產品好,就指責消費者為何去買李四的產品。對于就醫治病這種絕對的剛需消費,消費者會通過比較療效、費用、時間等方面,選擇性價比更高的醫療服務。
就療效而言,即便中國在常見治癌水平上并不遜色于美國,但是,并不意味著沒有差距,只能說是在某些癌癥的診治上比肩于發達國家。對于很多疾病的治療,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同樣是在上述論壇上,有專家坦率承認,目前中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但發達國家達到70%至80%。
中國一年就有380萬例新發惡性腫瘤患者(2014年數據),他們中的很多人當然會查詢、了解和比較中外治癌的水平和效果。當得知其中的差距后,如果有條件,一些人就會選擇到國外治癌。
即便中國的癌癥診治技術全面比肩發達國家,也未必能阻止一些有條件的人到國外診治癌癥。因為人們選擇醫療服務還有一個標準——性價比。一些去一線城市三甲醫院看過病的人都有切身體會,國內的醫療環境實在是不盡如人意。不止是患者、家屬,就連醫護人員也會抱怨。一方面是醫護人員忙死忙活,一方面是患者就診就像蜻蜓點水,幾分鐘就完事。別說人文關懷,就連病人想弄清自己的病情也不可能。
造成這種就醫環境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患者過度集中到大醫院就醫就是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各個方面都在探討如何改善就醫環境,例如,實行家庭醫生制、全科醫生制、分流制,等等。
當然,這并不是說發達國家的醫療環境就完全沒有問題。只是對于有經濟條件的患者來說,他們能夠依據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經驗,做出符合個人需要的選擇。
從5月1日起,中國實際進口的全部抗癌藥將實現零關稅。這也意味著,國人在未來不必再為購買進口抗癌藥物支付高昂的費用。該政策的出臺,也很可能讓原本計劃出國就醫的患者打消這一想法。不過,還有許多抗癌藥并未列入醫保報銷,出國治癌治病的現象還會繼續下去。沒有與人們經濟收入相匹配的好藥,就阻擋不了一部分人到國外就醫。
有條件的一些人到國外就醫治癌,其實也是一種分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內醫療系統的壓力。這種分流還能減少國內的醫患矛盾,因為醫少患多的環境本身就會加重醫患雙方的心理壓力。因此,對于部分國人到國外就醫的現象,沒有必要一味指責和阻止。(張田勘)
?
?
?
相關鏈接:
美職籃球員發展聯盟薪金上漲,每月底薪有這個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