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眼下,內蒙古河套平原一派春意景象,農民們穿梭在田間地頭,趁著墑情好,忙著春耕。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頭道橋鎮聯增村農民劉倍新正在地里緊鑼密鼓地播種小麥。劉倍新介紹,去年就種了綠色富硒小麥,每畝地化肥少用了30公斤,雖然產量有所降低,但這種小麥品質好,每公斤價格達到3.9元。他說,“今年我早早就簽了訂單,準備種30畝。”
巴彥淖爾市地處黃河灌溉的河套平原,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和光照資源,是優質小麥種植重要區域。然而在近十年,內蒙古河套地區小麥種植面積急速縮減,到2017年,小麥種植面積不足內蒙古河套平原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一。
“原因很簡單,過去農民更看重產量,產量高的玉米和市場價格高的葵花最受農民喜愛。”58歲的曹明恒說。
近幾年,在政府引導和部分龍頭企業帶動下,過去盯產量,現在盯市場,從追求產量到追求質量,河套農民的種植觀念正在悄然轉變。
種了多年玉米的農民丘曉明去年就嘗到種植優質綠色彩椒的“甜頭”。在杭錦后旗農業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他利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種了20畝彩椒,大量減少化肥用量,收獲的彩椒主要出口到日本和韓國,平均每畝純收入超過4000元。“由于第一年采用新技術,澆水時間沒掌握好,耽誤了約三分之一的收成,否則收成會更高。”他略帶遺憾地說。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巴彥淖爾市提出打造河套全域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在全市范圍內積極推進“四控”(控肥、控藥、控水、控膜)行動,今年計劃推廣控肥增效技術260萬畝,增施有機肥370萬畝。各旗縣也因地制宜開展了多種舉措,推進優質農產品種植。
杭錦后旗農牧業局副局長李杰介紹,全旗正在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以減少化肥用量。通過檢測土壤,優化肥料結構與氮磷鉀配比,加快推廣緩釋控、水溶性等新型肥料,并運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高效利用水肥資源,實現“菜單式”施肥,普遍將化肥用量減少40%以上。
杭錦后旗還積極推進秸稈還田工作,將秸稈粉碎深翻埋進土壤,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耕地質量。2018年全旗小麥、玉米秸稈還田面積可達到種植面積的95%。
在五原縣勝豐鎮,農民辛海生溫室大棚里的第一茬燈籠紅香瓜已賣完,接下來他要讓土地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再種植下一茬蔬菜。“瓜3月初就開始賣了,我的香瓜通過了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的監測,有無公害農產品防偽標識,很受消費者的歡迎,貴的時候一公斤賣70元。”辛海生自信滿滿地說。
五原縣為推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精準化和可視化,組建了農畜產品追溯平臺,完善企業簡介、投入品使用情況、產品生產信息、當地水肥氣熱信息和產品檢測信息等。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了解當地農畜產品的生產信息和投入品使用信息。
五原縣還全面加強基層監管體系建設,在全縣10個鄉鎮成立了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每個鄉鎮配備了監管專用車和農殘速測儀,全面開展投入品監管和產品檢測工作,以提高上市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
?
?
相關鏈接:
海南省農業廳提醒:未委托代辦申報農產品認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