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要藥,咋就這么難
——我國海洋藥物研發現狀堪憂
“這么大一個國家,重磅海洋藥物一個也沒有,如何說得過去?”
在國內進行了大量調研之后,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史大永感到既失望又無奈。4月19日,在山東省科協承辦的山東省智庫高端人才研修班暨新舊動能轉換創新峰會上,他向現場數百名科技系統的專家、官員分享了一組數據,作為問題的注腳:
“國際上有13個海洋藥物被美國FDA或歐洲EMEA批準上市,用于抗腫瘤、抗病毒及鎮痛等。而我國一項也沒有。”
“發達國家投入海洋藥物研發不惜成本,比如日本每年投入3億多美元,歐共體海洋科學中心每年4億多美元,而我國只有5000萬元人民幣,約800萬美元?!?/p>
一個“艱難的勝利”
海洋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特殊生態系統,由于生存環境特殊,海洋生物為創新藥物研究提供了豐富而獨特的基因資源與化合物資源。
“‘ET-743’是從加勒比海鞘中分離得到的一種藥物,用于治療軟組織肉瘤。”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史大永舉例說,從最開始研究到被歐盟和美國FDA批準上市,“ET-743”走過了38年的艱苦歷程,耗資近20億美元,“它代表了海洋藥物史上一個‘艱難的勝利’”。
對比“ET-743”這個標桿,我國不少團隊正在追趕的路上。
這幾年,讓人印象深刻的突破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教授團隊。這支團隊對海洋糖類物質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獨特的認識。經過17年努力,其海洋藥物“971”已進入Ⅲ期臨床研究,這是國際上第一個靶向Aβ分子的抗老年癡呆寡糖類藥物;如果后期能通過美國FDA或歐洲EMEA批準,它有望成為我國第一個走向國際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藥物。
外人不知道的是,耿美玉的這個項目源于基礎研究,立項之初便有很強的探索性和極大的挑戰性,當時在國際學術界尚屬新發展的前沿領域。
“我國海洋生物基礎理論研究薄弱,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笔反笥勒f,“新藥研發難,海洋藥物研發更難。”
產學研用要“扭成一根繩”
科技日報記者曾走訪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所尋求答案:開發海洋藥物的難點,在于藥源難以解決。史大永表示認同:“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結構特異且復雜,含量也少;海洋生物種類、產地、季節不同,其質與量都有明顯變化,這又增加了難度?!?/p>
記者得到的一份《1961年—2014年國際開發上市13個海洋藥物詳情列表》顯示,2000年之前的40年中,一共有5種海洋藥物上市;而2000年之后的14年中,8種海洋新藥上市。
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發?史大永說:“第一是專注。不僅需要人專注,更要創造條件讓其專注。我國海洋生物醫藥人員占比不足1%,遠遠落后于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為什么?從基礎研究到中試放大直至產業化,有的人一輩子就干這一件事;在現行的論文評價機制下,科研人因為技術的商業保密性而不能大量寫論文,導致在體制中被冷落?!?/p>
“第二,產學研用要‘扭成一根繩’。海洋藥物涉及多個學科,很多時候大家‘同題’或者相似課題競爭‘老死不相往來’,亟須由政府穿針引線,建立企業、科研單位、大學關于技術創新的合作交流平臺和‘政產學研用’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保ū緢笥浾?王延斌 通 訊 員 王 晨)
?
?
?
相關鏈接:
【專家談】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實現我國互聯網跨越式發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