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赫爾辛基4月22日電 特稿:歐洲人與圖書館的千年之戀
新華社記者
位于瑞士東北部的圣加侖修道院圖書館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愛爾蘭修道士加盧斯7世紀選擇圣加侖作為清修所時不會料到,千年之后他和學生抄寫經書的地方——如今的圣加侖修道院及其圖書館——會成為需要買票才能步入的世界文化遺產。
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使得大規模傳播經文和知識在歐洲成為可能,曾經需要手工謄寫、普通人難得一見的書籍,如今已成為大眾商品甚至是免費的公共服務,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互聯網時代,歐洲各國圖書館相繼開通電子書借閱服務,不過對于熱愛閱讀的人們,紙質圖書依然散發著獨特魅力。
歐洲圖書館的前世今生
從公元760年開始,圣加侖修道院的修道士們就開始用羊皮紙抄寫經文,以便誦讀、保存和流傳,到9世紀晚期積累了300冊藏書。如今,圣加侖修道院圖書館已有藏書17萬冊。這里作為公共圖書館對外開放,公眾可借閱1900年以后出版的書籍。
在歐洲大陸最北端,芬蘭國家圖書館從380年前的20本藏書發展到如今盡收全芬所有文字讀物。館舍幾經翻修,所屬權幾經易手,現在對公眾開放,不收取任何費用。
在荷蘭,公共圖書館協會覆蓋全國160多家各類公共圖書館,全國四分之一人口是協會固定會員。人們可隨意進入這些圖書館,選書讀、選CD聽、選電影看,無需出示證件,也不用付費。辦張卡,繳二三十歐元年費,就可以把圖書和音像制品借回家。
除了不斷擴大的館藏圖書和館舍,歐洲很多國家還設有“流動圖書館”。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在新建的社區中,在無力自建圖書館的中小學,一輛裝滿圖書的改裝巴士就可以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可以說,只要是有人住的地方,就提供圖書館服務。
迎接互聯網時代挑戰
進入網絡時代,人們獲得知識的渠道無限拓寬,傳統圖書館開始思考新的定位。開辟電子書借閱服務成為迎合時代需求的首選方式。
3年前,荷蘭公共圖書館協會增加了電子書借閱服務。登陸在線圖書館,開設賬號,繳年費42歐元,就可從兩萬多本電子書中挑選借閱。電子書會下載到讀者選定的電子設備上,借閱到期后自動消失。
海牙中心圖書館負責人揚·賴恩德斯告訴記者:“電子書符合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我們要想辦法保持圖書館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僅是現在的青年,還有那些現在只是小孩子的未來青年。”
截至2017年年末,荷蘭在線公共圖書館已有注冊用戶44萬,比上一年增加28%;2017年有48%的讀者借閱過電子書,平均每月出借電子書26.7萬本。
電子技術和互聯網得以讓古典書籍更長久地保存、讓經典內容更廣泛地流傳。瑞士圣加侖修道院圖書館長科爾內爾·多拉說,他們從2005年開始對部分羊皮手抄卷進行數字化處理,如今全球各地的人們可以登錄該館網站,窺探書籍歷史,體驗古書魅力。
除為讀者提供足不出戶借閱電子書的便利,圖書館也在想方設法吸引人們親往。芬蘭2017年修訂圖書館法,所有公共圖書館禁止向公眾收費。在首都赫爾辛基,圖書館翻修從未停止過。讓圖書館擁有最優越的地理位置、最漂亮的建筑設計、最舒適的駐足空間成為人們的共識。
芬蘭赫爾辛基市政府圖書館事務主任圖拉·哈維斯托告訴記者,互聯網上有營養也有垃圾,為順應時代發展,圖書館還增添了幫助老年人學習上網、指導年輕人辨別網絡欺詐等服務。
讓閱讀圖書回歸生活
隨著娛樂方式日趨多樣,人們翻開一本好書、靜心閱讀、純粹思考的機會已越來越少。不少歐洲國家政府為此組織了各類活動,以期重新喚醒人們對閱讀的認識。
2012年9月8日,波蘭時任總統科莫羅夫斯基發起全民閱讀日活動。他組織各地群眾閱讀波蘭民族詩人亞當·米茨凱維奇的長詩《塔杜施先生》,并現身公園帶頭朗讀其中部分段落。此后每逢全民閱讀日,波蘭總統都會帶頭朗誦波蘭作家的經典作品。
如今,閱讀日活動的規模和范圍越來越大,從2012年在波蘭數十處地點舉行發展到2017年在國內2000多處、國外63處地點朗讀波蘭文學作品。波蘭盧布林天主教大學文化哲學系主任彼得·亞羅辛斯基說,閱讀名著可以喚醒群眾對有影響力的文字作品的關注,改變低俗的閱讀方式。
?
?
相關鏈接:
北京海淀24小時自助圖書館投入使用
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公共圖書館法》宣傳啟動儀式海口舉行
《公共圖書館法》宣傳啟動儀式海口舉行
1.5億館藏如何持續流向大眾 大英圖書館“數字革命”進行時
令分析人士意外的是,在電子閱讀逐漸普及的今天,紙質書仍然散發著特有的魅力。
海牙圖書館讀者埃爾溫·哈爾德曼告訴記者,很多人不僅眷戀紙質書的感覺,也愛圖書館特有的氛圍,喜歡圖書館舉辦的各種活動。
哈維斯托認為,從芬蘭公共圖書館借閱情況來看,電子書并沒有跑贏紙質書,原因是并非所有高質量書籍都有電子版,而且人們似乎更喜歡手捧書本的感覺。有研究表明,電子閱讀某種程度上剝奪了人們對書籍、報刊中信息的形象記憶。而且,包括兒童讀物在內的大量書籍,很難用電子閱讀來取代。
“歐洲是文字的大陸,沒有文字閱讀,就沒有今天的高度文明。”哈維斯托說。(參與記者:李驥志、凌馨、劉芳、韓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