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最美海岸借生態修復蝶變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現生態保護與發展共贏
風光旖旎的東寨港紅樹林塔市保護站。記者石中華 攝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以紅樹林為主的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其保護對象為紅樹林及其生態系統。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紅樹植物19科36種、鳥類208種、軟體動物115種、魚類160種、蝦蟹等甲殼類動物70多種,是物種的基因和資源的寶庫,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紅樹林中連片面積最大、樹種最多、林分保育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區,占全國紅樹植物品種的97%。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面做好保護區生態修復工作,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和管理水平,實現生態與發展共贏。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夏塘濕地展翅高飛的越冬候鳥黑翅長腳鷸。記者石中華 攝
植樹造林 生態修復強筋健骨
良好的生態環境與東寨港保護區采取多種措施,強化對保護區資源的有效保護密切相關。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辜繩福告訴記者,2017年,東寨港保護區管理局通過開展不定時不定點巡護巡查,對鳥類、昆蟲、禽流感、河流水質、土壤、紅樹林生態因子等實施動態監測,并與有關部門聯合執法,對破壞保護區資源的亂捕濫獵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同時,重點查處旅游開發、碼頭建設、水產養殖、居民點及其他人工設施等違法行為,清理整頓不符合要求的自然保護區地方性法規政策。
“近年來重點對保護區內生態脆弱、退化區域及地帶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辜繩福介紹,2017年,在保護區連理枝段利用中央邊境地區補助資金開展沿線沿岸修復,造林22.6畝,主要樹種為正紅樹、紅海欖、桐花樹、秋茄、水黃皮等,共用苗木2.7萬株,利用生蠔殼修建護岸擋土墻造林510米;在保護區長寧頭開展災后紅樹林造林修復,面積88.9畝,共用造林苗木6.5萬株;在塔市片區倉頭村開展災后紅樹林造林修復,面積46.5畝,共用造林苗木2.9萬多株;在保護區碼頭對面臺風摧毀區域開展補植補造修復,移栽大苗2000株。
“我們組織干部職工和施工隊伍,踩著泥濘冒著高溫酷暑,對野菠蘿島外灘2015年種植的紅樹林進行了4次撫育,面積達84畝。”保護區管理局宣傳和市場開發科科長羅曉寧介紹,保護區搶抓退潮時機,開展紅樹林森林撫育,對海桑等速生樹種進行修枝,為生長在它們底層的紅海欖、正紅樹等本土慢生樹種騰出空間,以人工輔助手段幫助這些本土慢生樹種快速生長。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還對轄區內河流、養殖塘、餐飲業、閘門、水庫及其他污染源等開展全面調查和監控工作,確保保護區水質和環境不受污染影響。
棲息在東寨港紅樹林塔市保護站的白鷺。記者石中華 攝
林茂水清 水族飛鳥爭相回“家”
今年3月份,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東寨港保護區派出所開展主題為“警民攜手,共建紅樹林生態圈”活動,發放紅樹林畫冊、紅樹林植物圖譜和保護區宣傳折頁等,吸引眾多周邊居民和游客參與,切實提高周邊社區和廣大市民保護紅樹林、濕地及生物多樣性意識。
“東寨港保護區管理局編制實施了《2016-2018年社區共管計劃》,通過開展社區調查、走進社區村莊舉辦法律法規宣傳講座、開展助學和幫扶活動等,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達到了保護區協作共管的目的。”羅曉寧介紹,東寨港保護區2015年以來開展濕地保護志愿者服務活動累計30余次,累計2800多名濕地保護志愿者參加了活動。今年2月6日,東寨港紅樹林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廣大市民可以通過網絡或者電話進行預約參觀。“只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紅樹林,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到保護的行列中來。”
外國友人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觀看白鷺。記者石中華 攝
據悉,2013年以來,海口市投入2億多元持續開展東寨港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其中在保護區范圍內實施養殖塘的退塘還林工作,共填塘面積157公頃,造林面積99.56公頃;同時對保護區周邊的養豬場等進行搬遷,使得保護區水質從原來的劣Ⅳ提升為現在的Ⅲ類。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多,鳥類已記錄到的種類由204種增加至212種,魚類已記錄到的種類由119種增加至160種,“黑臉琵鷺”“黃嘴白鷺”“白琵鷺”等珍貴野生動物陸續在東寨港保護區被發現。
辜繩福表示,保護區管理局全面開展東寨港保護區資源本底調查工作,進一步打擊非法捕獵行為,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保護區生態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確保保護區資源健康穩定發展;重點做好保護區生態修復工作,實施好《東寨港保護區生態修復和資源保護項目》《海口市東寨港紅樹林退塘還林項目》,提升保護區生態系統功能和管理水平,讓保護區實現生態與發展共贏。
東寨港的前世今生
東寨港保護區位于海南島北部,距離海口市中心城區30公里。目前,東寨港保護區面積5240公頃,紅樹林面積2002公頃。豐富的物種資源使東寨港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珍稀瀕危紅樹植物保存地和國內紅樹林生態系統重要研究基地,在國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東寨港從何而來?據《瓊州州府志》記載,東寨港港灣形成于明朝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瓊州大地震地層下陷。地震導致72個村莊沉沒,因沉沒的村莊中有東寨村,港灣得名東寨港。
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優美的生態環境。記者石中華 攝
1980年1月,東寨港保護區批準成立。1986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以保護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為我國首批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六個濕地之一。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評定為全國示范性保護區。2012年被《森林與人類》雜志評為中國最美二十處森林之一。2016年,在海南召開的“加強中國濕地保護體系,保護生物多樣性”規劃型項目指導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東寨港保護區被授予“全球環境基金中國濕地保護體系項目示范點”。2017年,東寨港保護區在“海南島海岸帶生態修復與重建關鍵技術項目”中,榮獲“海南省2016年科學技術二等獎”。
由于典型的熱帶季風海洋氣候,東寨港雨季多臺風,但溫度適宜,年均氣溫23.8攝氏度,年均水溫24.8攝氏度。港灣內廣闊的灘涂孕育了紅樹林的生長和繁衍,也讓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的重要停留地、中轉站、越冬候鳥的重要棲息地。這里是海南省每年越冬水鳥調查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地方。
據初步統計,保護區記錄有鳥類19目52科208種,其中鷺類、鴴鷸類和鷗類是主要水鳥類群。目前已觀察到的國家重點保護的二級鳥類共有21種,占東寨港鳥類群落組成的10.2%,有黃嘴白鷺、黑臉琵鷺、白琵鷺等,除此之外,保護區還記錄了《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的物種53種。(龍易強整理)
?
?
相關鏈接:
醉美紅樹林!海口東寨港成鳥兒樂園(組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