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白領身兼數職
熱衷“斜杠”的跨界人
做不止一份工作、擁有多重身份、取得多份收入,這樣的生活方式如今有了一個時髦的稱呼——“斜杠青年”。
“斜杠”是電腦鍵盤中的“/”,“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單一職業”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群。你會發現身邊賣保險的朋友,偶爾還會去給別人做心理咨詢;當媒體公關的前同事,居然還在電臺客串嘉賓主持……過去,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很容易被貼上“不務正業”“瞎折騰”的標簽,但如今,隨著觀念的更新,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不再一輩子堅守一份工作,而是在不同的身份中穿梭、跨界。
身兼三職追求“多勞多得”
人物:小源
企業培訓師/心理測評師/壽險顧問
小源微信朋友圈的發送位置總是在變,上上周去了深圳,上周在上海,這周雖沒出北京,也是在四九城里到處跑;不是去見了個客戶,就是在給別人上課。企業培訓師、職業生涯心理測評師、壽險顧問,這是小源的3個不同的身份。
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大學畢業之后,小源按部就班地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不論干多干少都掙得差不多的“無責任底薪”狀態讓她心有不甘:“我明明有能力多勞多得,為什么要如此浪費生命?”于是3年前,小源辭去了穩定的工作,把人事關系掛靠在一家公司之后,就這樣“赤裸裸地”把自己“扔”進了社會,成了一名自由職業者。
一開始,小源主要的工作是為企業做輿論危機管理、新媒體和自媒體培訓等。多年媒體從業經歷,讓她在幫助企業應對突發事件和輿論危機方面經驗豐富。“我在給企業做培訓的時候,發現職場心理測評和規劃是個有前景的領域,干脆就去考了個心理咨詢師。”2016年,小源拿下心理咨詢師認證,“斜杠”狀態正式開始,“這兩份工作讓我觸摸到人心深處對未來不確定因素的焦慮與恐慌,甚至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境遇,以及對抗風險的能力。怎么化解呢?”憑著此前多年財經媒體人的經驗,小源又在去年9月考取了保險代理資格,啟動了她的第3份職業。
一個人身兼三職,小源的時間如何安排?作為壽險顧問,她每周有4天上午在公司出勤,其他時間歸自己掌握。作為企業培訓師,她每月給自己安排一到兩場培訓,簽顧問合同,領月薪;而職業生涯心理測評的項目則是一個新的角度,工作的時間和形式非常自由。“3份工作的時間配比可以靈活安排,每個月提前做好預期,分析側重點,把每份工作都高質量完成。”小源說,例如3月和4月出差很多,她就會把在北京的工作往前提或者往后推;5月預計有新伙伴加入團隊,就會把大量時間安排在培訓和陪伴上。
那客戶會不會有意見?小源說,其實社會已經對“斜杠”很接受和包容了,“我微信上會把三份工作的聯系人分組,但其實并沒有什么沖突。很多朋友對我的多重職業身份表示支持認可,只是有些原則需要遵守。”小源舉例說,心理測評的工作中,原則上要求測評師與來訪者不能是“雙重關系”,“我不能幫自己的客戶或者朋友完成測評或者咨詢,如果有需要我會幫忙轉到其他機構或工作室。”此外,小源也會盡量尊重合作公司的意見,“如果培訓客戶希望我的身份比較單純,例如一個前媒體人的身份會有利于培訓質量,那當然也沒問題,我從自己的頭銜里挑個最合適的就行了。”
能做到同時統籌協調三份工作,小源認為最關鍵的是要做好時間規劃,“我會盡量把行程往相近的時間和地點靠攏。”另外,這3份職業都需要不斷學習,比如輿論危機培訓,3年前還是以報紙為例,1年前她就要改講新媒體和自媒體,今年又要涉獵短視頻了,這些都需要不斷充電學習。同時,她還要留出時間給家人,37歲的小源有個4歲的女兒,她要保證有充裕的時間陪伴家人和孩子。
“也許我就這么‘斜杠’到老了。”小源現在很享受自己的狀態,“我這個年齡已經不是拼體力的時候了,朝九晚五的單一工作也沒辦法帶來足夠的安全感和豐富收入。我覺得自己現在選的職業都是比較有前景的,而且隨時有能力和勇氣投入新的領域。”現在惟一讓她覺得需要克服的小困難,就是忙起來的時候要犧牲點兒睡眠時間。
把愛好玩成一份工作
人物:小頻
品牌公關/電臺主持/健身教練
小頻在接受采訪時特意提出化名,因為擔心“斜杠”身份會對她的主要工作有影響,“畢竟我的‘斜杠’身份和本職工作不太相關,可能會給老板不務正業的表現。”小頻的本職工作是一家健康領域創業公司的品牌公關,每周一到周五,身穿職業裝、化著淡妝的她要出現在公司里,和研發部門對接產品研發進度,和媒體碰一碰宣傳方案,或者出差洽談對外合作業務……“創業公司本來人就不多,一個人當好幾個人使,而且我們的產品還在打磨階段,比較忙。”
盡管本職工作如此忙碌,周六或周日的某個晚上,小頻還會換上休閑裝,出現在廣播電臺的直播間里,戴上耳機,對著話筒,搖身一變成了一臺健康訪談節目的嘉賓主持。“其實我在來創業公司工作之前,曾經做過幾年播音,對健康和醫療領域也比較熟悉,對于這檔節目來說,駕輕就熟。”
如果說坐在直播間里主持是“靜”,那么小頻還有“動”的一面,那就是健身教練。小頻生完孩子之后就開始健身減肥,別人減去了身上的肥肉,小頻不但減了重,還考取了槳板瑜伽和空中瑜伽教練的執照。雖然剛拿下執照不久,小頻還不能獨立教學,但如果有空她也會去當助教,偶爾代一下課。除了健身,她還經常參加越野賽、馬拉松比賽等。
現在,小頻周一到周五在公司當白領,周六上午在健身房當助教,周六或周日的一個晚上在電臺直播間當主持,剩下的則是陪孩子和家人。“其實不累”,小頻說,她的三個“斜杠”都是相互聯系的,電臺采訪的都是健康領域的嘉賓,也許就是本職工作所在公司的潛在客戶;考取了健身教練執照之后,在健身房健身是不花錢的,買健身用品還有折扣,既鍛煉了身體又省了錢。
對于小頻來說,月收入的九成來自本職工作,還有一成是電臺主持所得,“主要不是為了賺錢,一方面是為了打通資源,還有就是這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當然,小頻也有忙不過來的時候,但她還是會以本職工作為主,“今年公司的事情比較多,我就還沒上過槳板呢。”不過小頻不會放棄健身,因為這是她喜歡做的事情。
聲音
用“斜杠”實現更大價值
北京茶壺心理工作室創始人、職業規劃師尹建民在工作中發現,“斜杠”是當前青年人當中較為流行的一種職業選擇,大多集中在30至45歲的青年,以培訓師、心理咨詢師等知識型人才居多。尹建民認為,正是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讓“斜杠”成為了可能。
尹建民說,從心理學角度看,當前職業無法讓一些從業者滿足更高層次需求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能收獲尊重或實現自我價值的職業;從職業發展的角度看,如果對當前職業沒有了興趣或者職業無法產生創造性時,從業者就會再去尋找新的職業熱情,從而發展成為“斜杠”。
尹建民認為,多重職業身份可以不斷激發一個人的創造性、學習性,使他更加不容易安于現狀;多重職業身份可以擴大個人的社交圈與個人的影響力,最終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自我價值,提升個人的滿足感。而一個真正的“斜杠青年”,不是為了“看上去更光鮮亮麗”,而是切切實實地把自己的智慧、知識、能力、經驗轉換成實際收益,實現更大價值。
“不過,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的人一生能干好一個工作已經很不容易了。”業內專家也提醒,在現實的就業環境中,多數企業和公司對兼職依然有著明確的“禁令”。希望“斜杠青年”們通過各種職業嘗試,能找到自己最有天賦、最能夠體現自我價值的職業,然后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這上面,而不是僅僅為了“斜杠”而斜杠。
?
?
相關鏈接:
新奇的“人口遷徙”:年輕人職場受傷把高校當避難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