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價格9日回彈,逼近7日創下的三年半來最高紀錄。經濟界擔心,美國政府8日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下令恢復因協議而中止的對伊朗制裁措施,繼而帶來地區沖突升級風險,引發油市震蕩和其他產業負面反應。
【短缺憂慮】
預期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國際油市7日反應強烈,主要市場原油期貨價格漲至2014年11月以來最高點。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8日宣布“退群”決定,油價當天下跌,9日回彈。
美國紐約商業交易所的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價格9日回彈至每桶70.24美元,較8日上漲1.7%,接近7日成交價高點70.84美元。英國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1.7%,達每桶76.26美元,同樣逼近7日所創三年半來最高價紀錄。
據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數據,伊朗已探明原油可采儲量大約1570億桶,產油量在歐佩克成員國中排第三位,日均產量大約380萬桶,占全球石油供應量4%。
伊朗2015年7月與美國、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和德國達成全面協議,承諾限制鈾濃縮活動、核項目僅限于民用目的,換取聯合國、美國和歐洲聯盟解除對伊朗經濟和金融制裁。
美國放開原油出口、歐佩克限產政策難產、各國著力開發清潔能源等因素,使國際油價長期低位徘徊;伊朗石油出口解禁,進一步加劇市場供應過剩預期。
為遏制油價下跌趨勢,歐佩克和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2017年起協同減產。一年半來,主要發達國家石油庫存大幅下降至平均28.5億桶水平。
一些業內人士估計,石油市場將在經歷多年供應過剩后驟然緊縮。“我覺得明年(原油價格)會漲到80美元一桶,”加拿大多倫多油企“九點伙伴”合伙人埃里克·納托爾說,“我們預計庫存量今年年底降至10年來最低水平。”
【效果難測】
美國政府針對伊朗能源行業的制裁,包括禁止美國企業及美國貿易伙伴向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等國有企業購買伊朗產石油、汽油和石油化工產品,將在180天“寬限期”后、自11月4日開始全面恢復。
伊朗當前日均出口石油大約250萬桶,大部分交易是與亞洲貿易伙伴。路透社分析,美國恢復制裁引發的油市震蕩可比照西方國家2012年初對伊朗石油施加制裁后的市場反應。當年,伊朗石油出口量驟降至日均略超100萬桶水平。
美國穆迪分析公司預測,恢復制裁將使伊朗日均產油量減少大約40萬桶,但美國這一輪制裁效果可能難以達到2012年的“效果”,因為當年美國與歐盟齊心協力,這回歐盟明確反對美國政策。
英、法、德三國領導人近期先后赴美,勸說特朗普不要退出伊核協議,無功而返。特朗普8日宣布“退群”后,三國政府表明將繼續維持伊核協議,希望美國不要阻撓其他簽約方履行協議。
穆迪分析首席經濟師克里斯·拉法奇斯在一份分析報告中寫道,美國前任總統貝拉克·“奧巴馬任內實施的對伊多邊制裁之所以效果顯著,正是源于它的多邊屬性,特朗普總統的制裁方案卻不是(多邊決定)”。
【未雨綢繆】
為應對恢復制裁可能引發的短缺危機,亞洲能源企業未雨綢繆,尋求替代進口渠道。
路透社援引韓國一家石化企業消息人士的話報道,韓國多數煉油設施設計適應伊朗產超輕質原油的特性,一旦進口伊朗石油受限,韓方需要找到價格合適的同類替代品。“從價格考慮,我們可能尋求從卡塔爾進口。至于美國輕質原油,現在看成本較高,而且與韓國煉油設施設計不太相容。”
上一輪對伊制裁中,印度得以限量進口伊朗石油,條件之一是用印度盧比而非美元支付貨款。國營印度石油公司煉油部負責人R·拉馬錢德蘭說,恢復制裁“對印度會有影響,但不會太大”。
現任歐佩克輪值主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能源和工業部長蘇海勒·馬茲魯伊8日聲明,“歐佩克是一個非政治組織”,今后將繼續致力于實現“油市(供需)再平衡、投資回流石油產業”目標。聲明沒有提及伊朗。
歐佩克內最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近年與伊朗在中東地區對抗加劇,支持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沙特通訊社8日援引沙特石油、工業和礦產資源部一名發言人的話報道,沙特將盡力維持全球石油供應穩定。
經濟界擔心制裁對石油以外產業的影響。“短期看,地緣政治憂慮升高的影響似乎限于石油行業,但故事遠未結束,”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證券公司高級投資策略師藤戶則弘告訴路透社記者,“美國制裁的影響可能波及各行各業。伊朗與以色列關系的緊張程度似乎注定升級。這些因素會開始影響(相關產業)股票價格。”(沈敏)(新華社專特稿)
?
?
?
相關鏈接:
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引領改革開放新格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