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5月18日電(記者強勇)遼金石人、清代風扇車、炕琴柜、銅蠟臺……在幾間農村平房和露天展區,多達1.6萬件私人藏品吸引參觀者流連忘返。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館長黃彥輝站在一輛木制車前,滔滔不絕地講解著。“高車是古代游牧民族遷徙時的重要運輸工具,如果發生戰事,把高車首尾相連圍起來,還能抵擋騎兵沖擊。”
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這個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紅星村永發屯的私人博物館,比平時更熱鬧一些。雖處農村,它的藏品卻不少。
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2014年對外免費開放,展區面積5100平方米,展出藏品達1.6萬件,設有漢族及朝鮮族、蒙古族、鄂倫春族、柯爾克孜族等10個世居黑龍江的民族民俗展區。
黃彥輝回憶說,他的父親黃信章生前是鄉村教師,經常幫鄉鄰繪炕琴以及吊棚的吉祥圖樣。有人丟棄舊箱柜,黃信章覺得可惜便拉回來堆在自家院里,經年累月便開始有意識收集老物件。
黃信章的老伴陶淑芝起初反對,“這些東西放灶坑都不起火,多是破爛東西,還往里砸錢。”但黃信章有股拗勁,慢慢地陶淑芝也喜歡上這些老玩意,她拿出工資交給黃信章說:“咱倆工資放在一起收。”
藏品越來越多,黃信章和家人的想法有了變化:以前是個人愛好,后來卻成了責任。黃彥輝說,過去這些老物件隨處可見,隨著時代發展,它們變得少見甚至消失。“文化需要傳承下去,讓后來人感受先輩的生活和智慧。”
走進博物館,上萬件藏品濃縮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社會風貌變遷。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秀仁說,近年來國內私人博物館迅速發展,以各自方式為現代社會保留著傳統記憶,北方民俗博物館正是一個縮影。
?
相關鏈接:
黑龍江通報4起公職人員勾結“黑中介”違紀典型案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