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行“互聯網+社會救助”服務體系惠及困難群眾
救助資金信息化發放 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
近日,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橋東村的低保戶王萍(化名)前往海口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了尿毒癥治療。一天下來,王萍的治療費用總計479元,借助省民政廳在全省建立的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平臺,王萍當天就獲得了新農合報銷383.2元、大病醫保47.9元、民政醫療救助金33.5元,她的自付費用僅14.3元。無需先支付費用再申請救助,緩解了王萍墊付醫療資金的壓力。
這是全省民政系統推行“互聯網+社會救助”服務體系的一個縮影。記者獲悉,省民政廳近日對全省社會救助信息管理平臺進行了升級,建立起涵蓋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低收入家庭認定等多項救助業務的綜合信息管理平臺,社會救助管理與信息技術實現深度融合,救助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社會救助更規范
救助辦理全程“留痕”“可追溯”
我省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重點救助對象達26.1萬人,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年救助60萬人次,社會救助任務繁重。
“依靠手工計算保障人數、支出資金的傳統手段已無法滿足救助業務的發展,也無法實現對社會救助的有效監管。”省民政廳救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行信息化管理前,“錯保”“漏保”“重復救助”“冒領救助金”等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群眾對社會救助服務的滿意度。
對此,省民政廳研發了全省上下貫通使用、數據及時更新的社會救助綜合信息管理平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等多項救助實現了信息化管理。依托信息平臺對救助對象身份認定、救助金計算等各環節做了統一要求,簡化了審核、審批程序,推動了各項救助工作規范開展。同時,救助辦理全程“留痕”“可追溯”,有效提升了救助監管能力。
我省還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低保、特困等救助金的信息化發放。省民政廳救助局負責人介紹,社會救助信息管理平臺和省財政惠民補貼“一卡通”系統實現了無縫對接,省民政廳每月統一將全省低保、特困等救助金發放臺賬發送到省財政惠民補貼“一卡通”發放系統,財政部門不再受理民政部門從其他渠道報送的資金發放信息,真正做到了“一門出數據、一門分資金和一門發放資金”。目前,每月10日前全省低保和特困人員都能及時領到保障金。
在便民方面,為緩解困難群眾的醫療負擔,提供便捷的醫療救助服務,省民政廳還在全省建立了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平臺。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建檔立卡貧困戶等重點救助對象在定點醫院住院時,可直接享受醫療救助。
社會救助更精準
加大社會救助家庭資產信息核查
近期,憑借省民政廳建立的跨部門、多層次的信息核對平臺,我省一批不符合低保資格的人員被取消了低保資格。大數據平臺的運用,讓救助資金真正用在了刀刃上,社會救助更精準、更公平。
“伴隨我國城鎮化步伐加快,就業渠道、收入來源不斷拓寬,家庭財產構成日趨復雜,原有的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函索證等傳統的方式已經無法對社會救助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作出準確、全面的判斷。”省民政廳救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開豪車吃低保”等事件暴露出傳統核查手段和方法的不足,引發了群眾對社會救助工作的質疑,也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為精準認定救助對象,省民政廳創新救助管理手段,與14個部門建立信息共享長效機制,實現全省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多部門快速核查。
目前,信息核對平臺已成功接入了省人社廳、工商局等12家單位信息,社保、車輛、存款、公積金等20多項資產信息全部納入核對,全省各市縣各項救助業務均可通過省民政廳的信息核對平臺統一進行核對。在獲得社會救助家庭成員的授權下,民政部門通過信息核對平臺向相關部門發送核對請求,幾分鐘內各部門核對結果相繼返回,并在平臺中自動生成核對報告,核對效率大幅提升。
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省民政廳共核對申請及已獲得社會救助對象17.4萬人次,預警總條數3.2萬條。
?
?
相關鏈接:
海南一男子身患先心病 手術費用高昂盼社會救助
救濟急難貧病情暖貧困群眾 海口秀英織密社會救助保障網
海南大學一研究生籌款救肝硬化晚期父親 盼社會救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