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夯實生態本底 守護綠水青山
——海口市近年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航拍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風光秀美。 記者張俊其 攝
“前幾天在五源河發現20多只栗喉蜂虎和7只藍喉蜂虎!”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陳松興奮不已。在他看來,被譽為“中國最美小鳥”的蜂虎,對生存環境要求很高,此次它們又添“新居”,進一步說明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修復初見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近年來,海口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省第七次黨代會和省委七屆歷次全會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建設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為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積極貢獻力量。
從水清岸綠的美舍河,到碧水清幽的東西湖;從鳥飛魚躍的潭豐洋,到紅樹蔥郁的東寨港……海口以強烈的生態意識、務實的生態舉措、堅實的生態本底,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提升了城市的顏值和品質,為百姓構筑了幸福美好的家園。
牢記“三句話”趟出生態新路
在海口,很多黨員干部對這“三句話”耳熟能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上述三句話,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高度凝練,也是新一屆海口市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遵循。市委全會、市委常委會會議、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暨社會文明大行動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多次強調,全市廣大黨員干部要牢記這“三句話”,深入學習領會貫徹。為了幫助黨員干部進一步更新觀念,從2016年12月開始,海口先后邀請了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專職副總指揮、中國濕地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廣仁,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副院長張明祥等一批專家學者前來作專題講座,讓生態修復、濕地保護等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全市上下以新理念為指導,意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口發展的最大本錢和核心競爭力,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一個個生動的實踐,呵護著綠水青山、碧海藍天——
美舍河是海口的“母親河”,全長約16公里,穿城而過,流域面積19.4平方公里。上世紀90年代前,美舍河也曾是一條美麗的河流,但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河水受到嚴重污染變成“臭水河”,不僅影響了沿岸居民生活,也影響到海口的發展和城市形象。多年來,海口對美舍河的治理一直在進行,主要通過末端截污、硬化河道和清淤等傳統模式,但效果始終有限,水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美舍河,也成為了海口水體治理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2016年底,海口市全面啟動美舍河綜合治理工程,綜合考慮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摒棄過去人工化、“三面光”的河道硬化渠化治理方式,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的治理路徑。特別是在美舍河流域鳳翔段3.5萬平方米的建筑垃圾堆棄場之上,建成了1.4萬平方米、全國最大的八級功能性梯田人工濕地,里面種植了美人蕉、再力花、蘆竹、睡蓮等10余種耐污能力強、根系發達、莖葉茂密的水生植物,每天可處理5000噸生活污水。此外,還將“三面光”的河道改造為淺灘、濕地,在河灘上種植本地大葉油草,在河道中種植紅樹林,成為我國在城市內河成功種植紅樹林首例。美舍河,逐步恢復了本來的“顏色”,再現了水清、岸綠、景美、白鷺飛,不僅贏得市民的良好口碑,還贏得各界的廣泛點贊。2017年8月,美舍河獲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同年底獲國家林業局批準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近日又榮登由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開展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第一批專項督查“光榮榜”,成為海口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
在海口,越來越美的不僅有美舍河。位于三角池片區的東西湖,享有“海口之眸”的美譽。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之初,10萬人才跨過瓊州海峽,不少“闖海人”都聚集于此開始他們的闖海夢。后因長期受污水排放、內源污染等因素的影響,這里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飽受周邊居民詬病,雖被多次清淤整治,但收效甚微。2017年5月,海口全面展開東西湖水體治理,采取“控源截污、水生態建設、強化水質凈化”等方法,重建東西湖水生態。同年11月,海口啟動三角池片區(一期)綜合環境整治項目,以城市品質提升為引領,融入海綿城市生態建設理念,僅用了120天左右的時間就取得了明顯成效,而且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市井文化,修復了城市記憶,打造了一個“最海口”的休閑文化體驗圈。今年5月14日,《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2018—2025年)》正式發布第二天,海口就在這里舉行了“百萬人才進海南——海口在行動”專場招聘會,吸引了大量人才前往。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除了美舍河、東西湖的美麗蝶變,五源河從傳統的“三面光”水利工程變為生機勃勃的國家濕地公園,潭豐洋由一個土地整理項目變為綠意盎然的省級濕地公園……這些都得益于綠色發展理念在海口的落地、生根。看著在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筑巢棲息的蜂虎,市政協委員黃駒表示,建設理念和規劃思路的轉變,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改變,“這些美麗的小鳥,就是最好的證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