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垃圾分類 讓錯位的資源歸位
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中控室。 記者 蔡佳栩 攝
近年來,海口市產生的垃圾總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面臨著生活垃圾處理用地緊張、處理方式單一、處理費用持續攀升等問題。實施垃圾分類是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和管理發展的趨勢。2017年,市人大常委會將《海口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列入海口立法計劃,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前往杭州、深圳和臺灣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先進城市和地區進行立法調研。今年7月6日,《海口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由省人大會常委會8月2日批準公布,將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此外,海口還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標準和措施,進一步從制度上規范垃圾分類,讓這些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物盡其用,變廢為寶。
目前,海口已在131個試點單位推行垃圾分類,實行“干濕分類”,覆蓋人口約10萬人。餐廚垃圾和農貿市場果蔬垃圾開始單獨收集,進入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等。2019年,海口將在全市全面鋪開垃圾分類工作,不斷完善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置的體系建設,實現“三個全覆蓋。”
垃圾箱上標有文字和圖形符號,便于市民分類投放垃圾。 見習記者 李天平 攝
市民隨手丟棄 垃圾回收空間巨大
海南綠保無憂再生資源回收公司的可回收物分揀中心位于海口城郊的獅子嶺工業園區,這里也是海口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后,干垃圾的回收集散中心。8月30日,園區內不時有運輸車拉著廢紙、廢塑料、舊家具等進進出出,每輛運輸車首先來到過磅處進行稱重后才一一卸貨。“整個分揀中心每天回收的來自全省的廢品可達200噸,行情好的時候可達400噸,海口全部的干垃圾試點單位、小區的可回收物加起來僅占這個總數的小部分。”該公司市場部經理林則焓對記者說,海口干垃圾回收的上升空間非常大。
在園區的紙品回收車間內,一輛叉車將剛卸下的廢紙堆到一起,廢紙堆里有瓦楞紙箱、書本、薄紙張等,5、6名工人熟練地將它們一一分門別類堆放起來。林則焓介紹,紙品分為高、中、低檔,被分類好后投放到傳送帶上進入壓縮機,經壓縮成一個個1噸的方塊后,統一運往省外的一些紙廠進行再生造紙。
園區內還有金屬回收車間,分門別類堆放著廢舊電路板、舊電線、鋁制易拉罐、五金件等。林則焓解釋,金屬可以分為很多種,最值錢的當數貴金屬,一些電子元件表層都涂有貴金屬。比如,電腦主板芯片里都含有貴金屬,可以從里邊提煉出黃金。貴金屬類的價格在5000元至8000元每噸,回收價值非常高。但在全市投放的干垃圾廂內,很少收到金屬類廢品。很多市民并不知道家里的鋁制水龍頭也是可回收的,大多數隨手丟棄,著實可惜。他提醒市民,可回收物的價值大不大,很重要的一點是看有沒有污染,像被雨水打過的紙板、帶有油污的塑料、帶有酒水的鋁制易拉罐等價值將大打折扣,如果在源頭投放時保證可回收物的整潔和質量,則可以大大提升其利用價值。
回收人員在干垃圾廂旁分類可回收物。記者 蔡佳栩 攝
源頭分類垃圾 提升焚燒發電效率
據市環衛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海口日均處理生活垃圾3000噸,且生活垃圾產生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長。這些垃圾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處置,將會造成垃圾圍城的問題。
為了改善海口市環境衛生,促進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海口引入社會資本,中電國際新能源有限公司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二期投產。目前,整個發電廠垃圾處理量約2400噸/天,垃圾處理量達80萬噸/年,利用余熱年發電量將達3.16億千瓦時,相當于年節約標準煤11.4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27.2萬噸。
餐廚廢棄物進到處理車間加工后可成為生物天然氣。記者 蔡佳栩 攝
位于澄邁老城的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干凈明亮,空氣中也聞不到異味。該發電廠工程師俞炳旭向記者介紹了焚燒發電的原理,他說:“在這里垃圾是一個載體,相當于煤的作用,利用自身的熱值進行焚燒產生熱能轉化成電能。”
在發電廠的中央控制室,墻面上的LED顯示屏實時顯示發電廠一、二期的運行情況,從監控畫面來看,可以看到垃圾焚燒鍋爐內的情況,幾名工作人員正在電腦面前進行實時監測。二期垃圾吊控制室是整個垃圾焚燒過程的核心部分,燃料值班員魏屹坐在控制室的中間,兩手握著座位兩端的操縱桿。在他的對面是一面凸出的鋼化玻璃墻,玻璃墻外面是一個容量2萬噸的垃圾池。來自市區轉運站的垃圾由專用密閉垃圾車運至廠內,經稱重計量后卸入垃圾池內儲存、發酵。魏屹的工作就是操縱推料器,抓取垃圾池內的發酵垃圾送入料斗,輸送到焚燒爐內焚燒。魏屹告訴記者,按8小時工作制來算,他一人平均一天可以處理200噸至400噸垃圾。
“生活垃圾分類意義重大。”俞炳旭表示,焚燒垃圾需要達到一定條件,剛運到廠未經發酵的垃圾熱值非常低,不利于焚燒。一方面不好控制鍋爐的溫度,另一方面可能會產生有毒氣體。同時,如果垃圾中一些體積較大的如床墊等混在其中,則會造成進料口的堵塞等問題。目前,該廠的垃圾發酵約7天,如果能從源頭對垃圾進行分類,可以縮短到3至4天,效率將大幅提高。
工作人員對回收的鋁制易拉罐進行壓縮處理。 記者 蔡佳栩 攝
海口市餐廚廢棄物及市政糞渣無害化處理廠(海南澄邁神州車用沼氣有限公司)則是利用餐廚廢棄物、市政糞渣、畜禽糞便廢棄物、農作物秸稈廢棄物、工業類廢棄物等轉化成生物天然氣,達到無害化處理。餐廚廢棄物經各環節提純處理達到壓縮車用天然氣標準,后經板車送至加氣站,供海口市公交車和出租車使用,為海口市清潔公交系統注入新氣源。
海南神州新能源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佳對生活垃圾分類也表示認同,以餐廚垃圾為例,回收的餐廚垃圾內會摻雜著一些其他生活垃圾,在預處理環節需分離出來才能更好進行發酵。但目前,處理廠最迫切的問題是“吃不飽”,設計日處理規模為200噸的機器,現在每天處理的量只有100噸。難就難在,一些賓館飯店、學校食堂等產生大量餐廚廢棄物的單位,因為利益的趨使,并不愿意將餐廚廢棄物提供給處理廠。她希望,政府能夠加強對這方面的監管,企業自身能夠提高環保意識,讓垃圾物盡其用,變廢為寶。
垃圾屋上貼有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材料。 見習記者 李天平 攝
宣傳垃圾分類 增強全民環保意識
8月10日,《海口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出臺,將于11月1日起施行。《辦法》明確了環衛部門為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主管部門,并對生態環保、住建、商務等主要行政管理部門的具體工作職責予以細化。
為了提高垃圾分類意識,社會各界都在做著努力。市環衛局相關負責人曾到杭州、深圳、臺灣等地區學習垃圾分類經驗,對臺灣民眾的變廢為寶的創意印象十分深刻。臺灣的一些社區里環保創意層出不窮,只要合理再分配,它就能變廢為寶。比如,一輛廢棄的自行車被固定住打造成景觀,放上綠植,就是社區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將廢棄的行李拉桿箱按從小到大的排列固定在墻上,里面種上綠植等景觀物,又是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臺風過后倒下的樟木樹枝,社區義工們也將其切成塊狀,刷上顏色,在墻上排列組合成一幅畫,把廢棄物的使用發揮到極致。
8月19日,由省住建廳、市環衛局等單位共同舉辦的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公益活動在省圖書館少年兒童館舉行。活動現場,志愿者們通過生動活潑的講解和游戲互動以及垃圾分類知識有獎競答,向少兒讀者普及垃圾分類知識。8月22日,由共青團海口市委、海口市少工委主辦,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動中心承辦的“領巾飛揚 繽紛假期”暑期公益夏令營迎來“垃圾變廢為寶”新能源科技體驗活動。來自我市的30余名“環保小衛士”走進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揭開垃圾變廢為寶的神秘面紗,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倡導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今年上半年,市環衛局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各區環衛部門、環衛服務企業積極上門向居民開展宣傳。海口初步實行“互聯網+分類回收”模式,建設39座智慧垃圾分類屋,各區環衛服務企業給小區的每戶居民免費發放2個垃圾桶,每月發放70個帶有二維碼的垃圾袋,鼓勵市民自覺地把干、濕垃圾初步分類好,再送到垃圾分類回收房。回收房的工作人員稱重后給予居民相應的積分,居民可以用積分兌換手機充值卡等物品,有效提升環保參與度,做好垃圾前端分類工作。同時,借助媒體平臺,營造良好輿論氛圍,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引導市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
?
?
相關鏈接:
海南省舉辦公益宣傳活動 志愿者向少兒普及垃圾分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