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濕地入城
海口城市發展史與濕地、水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海口市國土面積2289.09平方公里,共有濕地面積29093.09公頃,自然濕地資源豐富,有著眾多星羅棋布、大小特色各異的濕地、山水、林田、湖海,一應俱全,形成了“一軸(南渡江流域)、一帶(近海與海岸帶)、兩區(東寨港紅樹林、羊山地區濕地資源價值核心區)、多點(鳳潭水庫、鐵爐水庫等散點分布的重要濕地板塊)”的市域濕地資源空間結構分布格局,濕地與城市更加融合。
海口市濕地分為4個濕地類11個濕地型,濕地率為12.71%。其中,濱海濕地面積最大,為19200.34公頃;河流濕地和湖泊濕地為海南島之最,分別是4534.69公頃和164.63公頃;人工濕地5193.43公頃。
海口市濕地文化歷史悠久、資源雄厚。以“紅樹林”文化和“羊山濕地”文化最為典型。在東寨港地區,紅樹林保護理念早在1789年就有所記載,政府官文、鄉規民約都對紅樹林資源保護有所闡述。羊山濕地區原住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濕地緊密相聯,其聚落格局、建筑材料、種植方式、物種選擇、水資源利用方式等,呈現出與火山熔巖濕地區自然環境的高度適應,形成一個協同進化體系,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
目前,我市共有10大濕地保護區、濕地多用途管理區及濕地公園。此外,全市另有濕地保護小區共計45處。其中,按保護對象分為:37處水資源保護型濕地保護小區、4處珍稀野生動植物類型濕地保護小區、1處濕地文化保護類型濕地保護小區和3處濱海濕地保護小區。另外,還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7處,市級重要濕地10處,區級重要濕地11處。
記者 吳祝好/文 黃一冰 石中華 李天平/圖
海南東寨港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80年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建,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我國首批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7個自然保護區之一,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2006年被國家林業主管部門評定為“示范保護區”,2012年被《森林與人類》雜志評為“中國最美20處森林一”。
自然保護區位于演豐鎮,總面積為3337.60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1771公頃,灘涂和水域面積 1566.6公頃,紅樹植物19科36種,占全國紅樹植物品種的97%,是迄今為止我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中連片面積最大、樹種最多、林分保育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