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下的東寨港紅樹林,霞光傾瀉海面,余暉與樹影交融。海口日報見習記者 張洋 攝
濕地入心 激活城市文脈
悠久的濕地,穿過歲月的長河,沉淀深深的歷史底蘊。在濕地保護中,海口在加快生態修復的同時,也在同步推進文脈修復,不僅讓清澈的水體重新回到人們眼前,也將流淌在人們記憶中的城市記憶激活,留住濃濃鄉愁。
在美舍河的蒼屹湖畔,有一處神秘石洞,石洞上“石室仙蹤”四個字清晰可見。這是水體治理中的意外發現,經過考古人員細心挖掘,“石室仙蹤”遺址得以重見天日,吸引全城的目光。
據市文物部門考古調查,“石室仙蹤”題詞于明萬歷年間,為福建泉州武進士海南副總兵鄧鐘的題字。目前,“石室仙蹤”列為海口首批城市更新示范性項目之一,被精心保護修繕,著力打造成美舍河畔的人文景觀。
據了解,美舍河是流經海口10多條主要河流中文化底蘊最深厚,文物古跡遺存最多的河流。目前現存古建筑遺跡有龍婆西湖廟、石塔村的文峰塔、仙人峒、府城古城墻和五公祠等,其他諸如明昌塔、關帝廟、文昌閣、大悲閣等已難尋遺跡。在加快美舍河修復的同時,海口多舉措尋找美舍河“文化記憶”,通過文脈修復,留住美舍河的“鄉愁”和“記憶”。
揮別美舍河,走進潭豐洋濕地。這里水退為田、水漫即為洋;有田種田,有洋打魚,地處羊山濕地南部的潭豐洋,核心部分是超過320公頃的火山熔巖濕地景觀。獨特的火山地貌、充沛的降雨,使得地下水在此匯合,并以泉水形式流出,讓潭豐洋周邊植被豐茂,滋養鄉村,潤澤一方百姓。
“羊山地區最大的特點是當地居民和濕地密切相關,是一個天然系統。在保護的時候,應該和當地居民傳統的生產生活和應用結合起來,讓濕地有生命力,長久地保持下去。”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教專家盧剛說,在羊山區域這種特定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生物條件下,原住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之緊密相聯,其聚落格局、建筑材料、種植方式、物種選擇、水資源利用方式等,呈現出與火山熔巖自然環境的高度適應,形成一個協同進化體系,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如號稱“海南都江堰”的舊溝、新溝古水利工程,火山石蛇橋,田洋系統,火山石古井系統,火山石民居及院落等。羊山濕地的保護應該遵循它本身的自然條件和特點來進行規劃和保護。
守護濕地的美麗,更要保護濕地的文化。目前,海口正在加快美舍河、羊山等濕地的文化挖掘力度,用情用心修復文化脈絡,提高城市文化底蘊,讓市民游客在這里留下深刻的文化記憶,讓美麗的濕地風光和迷人厚重的人文風情交相輝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