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山云龍36曲溪濕地。 海口日報記者 黃一冰 攝
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是海口剛剛獲得的生態保護新名片。“榮譽實至名歸,為海口感到驕傲和自豪。”海口資深濕地保護工作者周緣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說:“濕地是一種濃濃的鄉愁,是萬物生長的家園,濕地守護永遠在路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口發展的最大本錢和核心競爭力。從國際濕地城市再出發,海口將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實舉措,全面提升海口濕地保護和恢復水平,久久為功,馳而不息,扛起加快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省會城市責任擔當,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積極貢獻海口力量。
美麗的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 海口日報記者 黃一冰 攝
濕地入城 喚醒童年鄉愁
守護濕地,守護兒時的清澈回憶,讓美麗重回眼前。
全長23.8公里、流域面積50.16平方公里、縱貫海口南北的美舍河,是海口人民的母親河,曾經碧波蕩漾,魚翔淺底,綠意蔥蘢,與河相伴,打鬧嬉戲的童年時光是許多市民心底的溫暖印記。然而近年來因被污染,一度成為讓人不愿靠近的“城市傷疤”。
從2016年底開始,海口全面啟動美舍河綜合治理工程,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堅持“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統籌實施,水岸同治,久久為功,美舍河實現美麗蝶變,成為新的“城市會客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如今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內,隨處可見綠意盎然的大葉油草、吐露芬芳的三角梅、高大挺拔的椰子樹,蜿蜒的生態透水園路旁,還有荔枝、龍眼、蓮霧等多種熱帶果樹組成的“百果園”。“美舍河又回來了,還多了這么大的公園,感覺就像做夢一樣。”眼前的鳥語花香,讓市民王宇流連忘返。
生態“負資產”,也可變身城市新名片。在鳳翔濕地公園內,占地1.4萬平方米的梯田濕地引人注目,紫色、粉色睡蓮悄然綻放,每一塊“田地”分種的花葉蘆竹、水生美人蕉等不同植物,在風中搖曳生姿。“污水過濕地,清水汩汩流。”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美舍河項目治水專家王晨介紹,在建筑垃圾堆棄場上建起來、融合了10余項中國科學院水處理專利技術的八級凈水梯田人工濕地,通過填料的過濾、植物根系的吸收、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去除水中污染物質。梯田濕地近期每天可處理0.5萬噸的生活污水,遠期可處理1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排放的污水。
“公園的一草一木、一溝一壑,都在為海綿城市建設貢獻力量。”王晨表示,沿岸的透水自行車道、火山巖擋墻、親水棧道及帶有凈化水質作用的綠植,暴雨時能起到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作用。在美舍河道,原來的硬質堤岸變硬為軟,退堤還河,構建內河濕地,改善了原來的“三面光”現象,增加了水體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接觸界面,有利于河流自然滲透,河水自然凈化。
落日下的東寨港紅樹林,霞光傾瀉海面,余暉與樹影交融。海口日報見習記者 張洋 攝
濕地入心 激活城市文脈
悠久的濕地,穿過歲月的長河,沉淀深深的歷史底蘊。在濕地保護中,海口在加快生態修復的同時,也在同步推進文脈修復,不僅讓清澈的水體重新回到人們眼前,也將流淌在人們記憶中的城市記憶激活,留住濃濃鄉愁。
在美舍河的蒼屹湖畔,有一處神秘石洞,石洞上“石室仙蹤”四個字清晰可見。這是水體治理中的意外發現,經過考古人員細心挖掘,“石室仙蹤”遺址得以重見天日,吸引全城的目光。
據市文物部門考古調查,“石室仙蹤”題詞于明萬歷年間,為福建泉州武進士海南副總兵鄧鐘的題字。目前,“石室仙蹤”列為海口首批城市更新示范性項目之一,被精心保護修繕,著力打造成美舍河畔的人文景觀。
據了解,美舍河是流經海口10多條主要河流中文化底蘊最深厚,文物古跡遺存最多的河流。目前現存古建筑遺跡有龍婆西湖廟、石塔村的文峰塔、仙人峒、府城古城墻和五公祠等,其他諸如明昌塔、關帝廟、文昌閣、大悲閣等已難尋遺跡。在加快美舍河修復的同時,海口多舉措尋找美舍河“文化記憶”,通過文脈修復,留住美舍河的“鄉愁”和“記憶”。
揮別美舍河,走進潭豐洋濕地。這里水退為田、水漫即為洋;有田種田,有洋打魚,地處羊山濕地南部的潭豐洋,核心部分是超過320公頃的火山熔巖濕地景觀。獨特的火山地貌、充沛的降雨,使得地下水在此匯合,并以泉水形式流出,讓潭豐洋周邊植被豐茂,滋養鄉村,潤澤一方百姓。
“羊山地區最大的特點是當地居民和濕地密切相關,是一個天然系統。在保護的時候,應該和當地居民傳統的生產生活和應用結合起來,讓濕地有生命力,長久地保持下去。”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教專家盧剛說,在羊山區域這種特定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生物條件下,原住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之緊密相聯,其聚落格局、建筑材料、種植方式、物種選擇、水資源利用方式等,呈現出與火山熔巖自然環境的高度適應,形成一個協同進化體系,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如號稱“海南都江堰”的舊溝、新溝古水利工程,火山石蛇橋,田洋系統,火山石古井系統,火山石民居及院落等。羊山濕地的保護應該遵循它本身的自然條件和特點來進行規劃和保護。
守護濕地的美麗,更要保護濕地的文化。目前,海口正在加快美舍河、羊山等濕地的文化挖掘力度,用情用心修復文化脈絡,提高城市文化底蘊,讓市民游客在這里留下深刻的文化記憶,讓美麗的濕地風光和迷人厚重的人文風情交相輝映。
景色秀麗、造型別致的人民公園湖心島。海口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濕地入夢 守護生態家園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海口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守護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讓萬物協調共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建幸福的生態城市。
走進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河兩岸紅樹挺立、三角梅招搖,公園里遍布了生態草溝、生物洼地、青蛙塘、蜻蜓塘、綠色屋頂和沙丘-林塘系統以及昆蟲旅館等小微濕地,仿若走進了一個“濕地博物館”。
栗色后背頭,黑色眼線,藍色高領遮喉,著一襲孔雀藍綠的燕尾服,這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小鳥”的藍喉蜂虎。今年,它的身影頻頻現身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五源河新發現蜂虎,使得海口除了金沙灣之外,又新增一處蜂虎集聚繁殖地,也是靠近市區最近的繁殖地。”海南觀鳥會會長程成認為,蜂虎選擇五源河,說明這里適宜它們生存。多年未現身的蜂虎愛上這里,聚集筑巢地,這離不開五源河濕地的精細保護和修復。“在五源河生態修復過程中,我們精心打造了小微濕地和昆蟲博物館,它們可以為野生動植物及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和生存繁育空間,為鳥類、魚類提供豐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庇護場所。”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除了盡可能保留河道自然形態,海口還對受到破壞的河道重新按照河流原有的自然面貌進行河道修復、對河岸生態空間進行地形設計和植物精心配置,并充分發揮河岸土壤種子庫的作用,讓那些自然分布的河岸植物生長起來,充滿濃濃野趣和原生態。
為了讓城市與濕地和諧共生,海口編制了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將全市濕地生態功能區劃分4個一級功能區和12個二級功能亞區。全市近3萬公頃濕地納入保護范圍,著力建設1個濕地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2個省級濕地公園及45處濕地保護小區,保護面積達6369公頃,占陸域濕地面積的64.38%。生態濕地將被打造成匯集山水林田湖草于一體的景觀,形成“湖中有島,島上有林,林中有鳥,水中有魚,棧橋交錯,人影穿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景象,讓市民游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相關鏈接:
大咖帶你領略海口濕地之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