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口劃定濕地生態保護紅線
讓濕地不再“失地”
潭豐洋省級濕地公園火山熔巖臺地上水草萋萋。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迪拜當地時間10月25日13時,《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全體會議正式宣布,海口榮獲“國際濕地城市”稱號。
“祝賀海口獲評國際濕地城市!”中國濕地保護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廣仁現場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國際濕地公約的理念是有效保護和利用,接下來海口要繼續把保護濕地的理念宣傳好,把濕地利用好。”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原雞。 陳松 攝
藍圖劃定保護紅線
濕地國際-南亞中心保護項目主管Ritesh Kumar表示,在人類與濕地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形成一種平衡。“如果通過合理利用濕地,以最小規模的干擾來獲取人類所需要的利益,可以達到一個可持續的發展。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索取和開發,破壞了濕地以及它的功能,那就會給濕地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濕地保護是開發利用的前提,那么開發的紅線在哪里?
水退為田、水漫為洋。說起潭豐洋從田洋成為濕地公園,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卜茂村村民曾令德有說不完的故事。
2013年,海口潭豐洋片區被列入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范圍內。但如果進行整治,客土回填會導致原有的濕地田洋消失;水利硬化改造則會改變河水流向,魚類、鳥類生存環境都會受影響。
隨著我省“多規合一”改革的推進,2016年,海口市政府對潭豐洋濕地全面摸底調查,把13193公頃濕地納入生態紅線保護范圍,不得隨意開發。“政府進行土地平整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我們并不想把田洋完全平整掉,這樣會破壞掉這里的生態環境。”曾令德說。潭豐洋土地平整項目被緊急叫停后,當地村民一片叫好。
2017年底,潭豐洋正式獲批為省級濕地公園,林業部門將對潭豐洋開展生態修復保護,明確合理利用和科教宣講區域,逐步對潭豐洋進行合理利用和有效開發。目前,潭豐洋濕地公園已經成為了海口市民周末休憩游玩的好去處。
東寨港紅樹林是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種類最多的紅樹林,被稱為“中國紅樹植物基因庫”。海口不僅為這里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關于加強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等法規,將紅樹林濕地總體保護和控制范圍由5萬多畝增加至12萬多畝,建立了巡護檢查制度,嚴厲打擊保護區內非法獵捕、捕撈、毀林占地等行為。
海口濕地管理保護中心主任陳松介紹,2017年上半年,海口先后通過了《海口市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實施方案》《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等文件,明確要建設一批國家、省級濕地公園和濕地自然保護區,到2025年全市濕地保護率提高60%以上,打造具有國際示范意義的“海南島濕地之城”。海口用規劃藍圖劃定了濕地保護紅線。
國家“三有”動物、被譽為“最美小鳥”的藍喉蜂虎。 馬亮亮 攝
闖出濕地農業新形態
秋天,走進潭豐洋濕地。泉水清冽,空心菜、豆瓣菜等水生植物在濕地里生長旺盛。
“這里的水生蔬菜是最好吃的,口感清甜、脆嫩。”海口火山田洋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青年創業者周緣對未來的事業信心滿滿。2016年,周緣看到海口濕地發展的大好前景,毅然辭職來到海口新坡鎮仁里村,開始了他的生態濕地農業的創業道路。
以前村民對濕地利用的方式多局限于濕地內及水源附近圍墾養殖鴨鵝,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非常大,而同時因為養殖的數量日益增多,其效益也逐年下降。周緣的設想是,通過浮床種植水生蔬菜、水生花卉,水中套養鱔魚、泥鰍,多物種的平衡穩定存在也增加濕地的生態多樣性,同時水生蔬菜、水生花卉的根系很長,在生長過程中還會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
“銷售泉水水生蔬菜、銷售火山田農特產、開展螢火蟲生態復育、推動田洋濕地農業示范。”周緣說,這些都是他給自己列出的2018年工作計劃。學農業出身的周緣熱愛這片鄉村大地,也深知當地農民致富不易,先后為村里爭取了特色產業扶持資金、扶貧資金,讓村民廣泛而長期地獲得增收。
“施用化肥的水芹批發價每斤2.5元到4元,而我們在濕地里種出來的水芹沒有土腥味,批發每斤6元錢都會有人收購。”周緣說。
周緣的想法同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袁興中不謀而合,袁興中提出了按“土地整治+”思路打造田洋濕地產業的思路:即土地整治加濕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多功能田洋濕地產業,讓鄉村濕地保護與濕地生態產業發展協同共生,構建具有羊山特色的綜合性濕地產業景觀系統、鄉村濕地生態經濟示范系統。
看到節假日來村里旅游的人越來越多,龍華區新聯村委會雅詠村村民莊才宏和另外兩個村民一起開了家農家樂。泉水空心菜、水芹、老鴨、螃蟹、芋頭梗……這些都成為了當地的招牌菜。“很多游客吃完還要買很多食材帶回去,我們農家樂夏天的營業額一個月能達到1.5萬多元。”
隨著農家樂越來越多,仁里村村民希望政府或者有能力的企業幫他們修建油污處理系統。“潭豐洋濕地是我們生存的根基,不能被污染,也不能被破壞。”莊才宏說。
潭豐洋省級濕地公園火山熔巖臺地上水草萋萋。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是傳播濕地文化的開端
“‘國際濕地城市’的認證,只是保護好濕地、更好利用濕地、傳播濕地文化的一個開端。”中國濕地保護協會副秘書長于寧樓建議說,在保護好濕地的同時,海口要考慮發展濕地康養和休閑體驗產業,同時還要建立人、水鳥以及濕地動植物之間良好的保護體系。
碧波蕩漾,充滿野趣的五源河濕地公園;白鷺嬉戲,引人入勝的美舍河濕地公園;豐富的生態資源、演繹奇妙自然的那央濕地……在海口,濕地利用最直接的成效,是一批濕地公園的落成。每到節假日,“濕地游”成為熱門,市民、游客趁著假期來到濕地呼吸清新空氣,欣賞城市更新后的海口生態美景。
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已是海口濕地旅游的一張名片。游覽紅樹林的最佳時間是每12小時一次的漲潮以后,乘上游船駛入紅樹林,四周全是一叢叢奇特秀麗的綠樹冠,中間是一長條迂回曲折的林間水道,涌動的海潮推著船兒沿水道悠然蕩漾,奇妙無比。
海口美蘭區三江鎮的“鶴舞九湖”,是濕地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鄉村生態旅游片區,每年吸引近5萬人次游客到此旅游觀光;秀英區永興鎮的“馮塘綠園”,是一個集羊山濕地、生態農業、民俗文化等元素為一體的鄉村生態旅游區,每年給每個在旅游區打工的村民帶來2萬多元收入。
海南酣途旅游負責人祁德斌多次到海口濕地進行考察。“海口的鄉村濕地風景秀美、景觀獨特,同時當地的民風也很淳樸,對外地游客和海口市區居民都很有吸引力,適合發展親子游、體驗游、研學等。隨著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海口的濕地旅游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
相關鏈接:
海口濕地:萬物生長鄉愁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