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龍現場。
多措并舉生態優先綠色施工
繪就人與自然和諧畫面
鋪前大橋緊鄰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近距離僅為80米。東寨港濕地于1992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我國第一批7個國際重要濕地之一,位于全球8大候鳥遷徙線路之上,是遷徙鳥類,特別是冬季候鳥的重要棲息和越冬場所。
為了保護濕地,讓這群特殊“居民”免受打擾,在省交通運輸廳、省交建局的嚴格要求和指導下,鋪前大橋的建設者們堅持生態優先,成了這座生態家園的重要守護者。
海南日報記者看到,保護區與臨近的施工便道間專門修建了隔離防護網,施工使用的大型設備加裝了減震底座,沿路也設置減速、禁鳴的標志,盡量減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噪音,避免對附近魚類、鳥類造成影響。
“鋪前大橋在照明設計上沒有采用高挑的照明設施,而是直接在欄桿柱安裝低矮的燈光設施,為夜間施工提供照明。”呂曉宇說,此舉就是為了避免燈光對東寨港內候鳥體內導航機能造成干擾。
據大橋項目管理指揮部負責人介紹,按照省交通運輸廳、省交建局的部署,指揮部定期開展環保教育,在制定施工計劃、安排進度時,也會通過調整工期的方法盡量避開鳥類遷徙的高峰期,降低對鳥類覓食、棲息的影響。
而在施工現場,每天開工前,工人們都會派灑水車進行全路段灑水作業,有效避免生產或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揚塵。
中交一公局鋪前大橋1標項目安全總監沈錦強說,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泥漿都會被收集起來,用罐車運到指定地點排放,這些泥漿以及清洗機械、運輸車的廢水倒入沉淀池,經過多級別沉淀,渾濁的廢水逐漸變清;處理后的廢水再通過管道傳至灑水車內,用于灑水降塵。“這樣的循環利用,既保護了環境,又避免了污染和浪費。”
此外,海南大學海洋學院的老師也會定期受邀來附近海域采集海水樣本進行化驗,對全線施工海域的水質進行監測。
在鋪前大橋所經過的北港島上,海南日報記者看到,距離大橋不遠處,有兩只白鷺正在翩翩起舞,而大橋上則是工人們忙碌的景象,兩者輝映成趣,組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畫面。
(本報海口11月3日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