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立足國情、立足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思考設計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銖施兩較、該花的錢也不花,也不好高騖遠、寅吃卯糧、口惠而實不至。”——習近平
這是在四川青川縣沙州鎮青坪村拍攝的政府建設的集中居住點(10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天聰 攝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在青川縣竹園鎮金河村中心廣場上懸掛著的這條巨大橫幅,提醒人們:共享發展,絕不是“坐等”共享。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需要“先富”地區“幫一把”,但更需要“后富”地區自己在奮斗上再“加把勁”。
為了破除“等靠要”思想,青川縣大力實施“精神扶貧”,摸索出了一套道德積分激勵機制:以家庭為單位建立道德積分臺賬,戶公示、組公開、村張榜,每年從村集體經濟收益中提取不低于10%的資金建立道德激勵專項基金用于表彰,形成精神、物質“雙獎勵”。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農民看。”竹園鎮黨委副書記車源說,“如今村里都把道德積分評比當做家庭的‘門面’,懶漢窮漢少了,大家在脫貧致富、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路子上你追我趕。”
共享發展,不是搞平均主義。我國現在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共享發展也必須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安徽宣城花園村,名聲在外的“安徽股改第一村”。
2013年5月,花園村大膽嘗試完成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然而農民變股東后,很快就出現了“平均主義”、寅吃卯糧的思想:有人提出直接將集體賬上1000多萬元一分了之。村干部為了長遠發展計,挨家挨戶做工作才達成共識。
為了避免再度出現“平均主義”傾向,花園村在2017年10月召開股東大會,通過了股權激勵方案,從集體股中拿出部分股份,對村聘請的優秀人才和有突出貢獻的公司管理人才進行配股。
“不僅要讓人民充分共享花園村的改革成果,同時也要激勵大家繼續奮斗。”村黨總支書記李開富說。
從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共享發展是一門大學問。放眼廣大人民群眾身邊的一幕幕生動實踐,可以欣喜看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追求正不斷凝聚改革發展的強勁動力,讓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