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遺產綜合體”閃耀羊山智慧
“羊山”地區主要為由新生代玄武巖和火山碎屑巖組成的火山巖臺地,大部分地區土層淺薄,地面石礫分布普遍,地下水位低,土壤透水性強,河流、水田稀少,為典型的缺水地區。所以,在羊山地區有火山地區奇特的婚俗——“數缸訂婚”,在當地有一首廣為流傳的民謠“不嫁金,不嫁銀,檐下缸多就成親”。
11月28日央視播出的《羊山探奇》節目中,53級臺階的永興鎮“四眼井”、現存人工開挖最深的遵譚鎮古井,以及被譽為冠絕海南的第一大井石山鎮邁寶仙井,各種造型獨特、深淺不一的水井,彌補了火山熔巖地區干旱缺水的困擾……在海口210多口具有文物價值的古井中,羊山地區的數量十分可觀,是缺水的羊山地區人民的智慧成果。
“今天看到的羊山地區這種濕地系統,是一個典型的熱帶濱海區域火山熔巖地區的自然——文化遺產綜合體,閃耀著生態智慧光芒,我們將此稱為‘羊山生態智慧’。”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羊山區域這種特定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生物條件下,原住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之緊密相聯,其聚落格局、建筑材料、種植方式、物種選擇、水資源利用方式等,呈現出與火山熔巖自然環境的高度適應,形成一個協同進化體系,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羊山,除了遍布在羊山地區的水井外,還有號稱海南都江堰的舊溝、新溝古水利工程,富有生態智慧攔蓄水結構的火山石蛇橋,有冬暖夏涼的火山石民居及院落,有迎水面呈魚嘴狀結構的五孔尖墩石橋等。這些獨特的文化就像一扇窗,展示著瓊北地區獨具魅力的民俗風情和豐厚的歷史傳承,也展示著羊山人民樸實的生存智慧和悠久的生態文明。
這是火山與濕地的故事,亦是人類與濕地和諧共處的美麗篇章。
“稻田與濕地邂逅”田園文化獨特
水漫為洋,水退為田,這是羊山濕地特有的“田洋”文化。
“羊山地區既滿布區域性、大面積、多類型的濕地,又擁有海口周邊不可多得的天然森林,共同構成了水陸結合的立體生態系統,這在海南并不多見,是海南的一塊天然財富。”盧剛介紹,羊山濕地的形成與海口羊山地區的火山熔巖地貌有密切的關系,“火山”與“濕地”的融合是一種特殊的視覺體驗,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
目前,羊山濕地大部分地區還處于未經開發的“原生態”狀態,水草豐茂、水體清澈,濕地邊上有極具本土特色的公廟和古色古香的村落,具有很高的旅游價值。如,散落在稻田、沼澤生態系統中的火山石,既是魚類、底棲動物喜棲場所,也是鳥類重要的停歇點以及捕食場所,因上面長有苔蘚,又是昆蟲等群聚的地方,這些苔蘚、昆蟲、魚、鳥構成簡單的食物鏈、食物網,形成了一個小的生態系統。
羊山濕地內生長的水蕨。石中華 攝
尤其獨特的是,火山石間露出的淡水泉形成涓涓細流,滋潤著野生荔枝群落和熱帶林,“野生”荔枝林和村落周邊的茂密植被與濕地水乳交融,形成了獨特的“熱帶林——火山涌泉——河溪——沼澤濕地復合體”“野生荔枝林——熱帶林——淡水泉——草本沼澤復合型火山熔巖濕地”。
淡水泉出露、漫溢、匯流、聚集,形成一個個看似在空間上離散,實際上具有水文功能聯系的濕地與大面積稻田鑲嵌交混,在其間熱帶林島狀分布,形成具有獨特風貌的“田洋”這一熱帶特色濕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