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鎮夏富村建加工廠,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酸菜產業,傳統美食成脫貧支柱
大茂酸菜“吃”出甜味
大茂村村民在酸菜加工廠檢查成品酸菜包裝質量。
大茂村村民采收制作酸菜的“六幫菜”。 本版圖片均由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通訊員 王家專 攝
澄邁聚焦·脫貧攻堅
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王家專
“真香!”12月5日上午,在澄邁縣金江鎮夏富村茂富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酸菜加工廠,社員王方娃打開一瓶腌漬好的酸菜向來訪者展示時,一股腌漬酸菜的香味撲鼻而來,到訪者情不自禁地贊嘆道。
“大茂酸菜”,這道在當地流傳了300多年的傳統美食,如今已是該村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性產業之一,不僅全村60戶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普通村民也抱團發展酸菜產業,這一美食助當地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規模化 從200畝到860畝
清晨,大茂村村口,霧氣散盡,貧困村民符世卿來到菜地,帶著小彎刀,蹲下身子準備動手收割制作大茂酸菜的主要原料、當地人稱“六幫菜”的綠葉蔬菜。“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在太陽剛剛把菜葉上的水珠曬干時收割最好。”她一邊割著一邊熱心地介紹。
大茂村是夏富村委會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全村180余戶900多人,村莊毗鄰南渡江,水系發達、土地肥沃。這里種植和制作酸菜的歷史已有300多年,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腌漬酸菜。
在傳統農耕的年代,村民們腌漬酸菜,多半只為自給自足。直到2003年,村委會主任王澄發帶頭注冊了“儋尾”酸菜商標,村民們才慢慢有了闖市場的念頭。
“闖市場就必須要有規模。”今年已經63歲的夏富村委會主任王澄發對大茂酸菜產業的發展可謂一清二楚。他說,開始每家種植“六幫菜”多為兩三畝,全村有200多畝,但是有了商標品牌、有了銷路以后,村民們制作酸菜的積極性驟然提高,有些人家的“六幫菜”種植面積一下子增加到十幾畝。
2015年開始,澄邁全面實施品牌農業戰略,大茂酸菜與澄邁福橙、無籽蜜柚、橋頭地瓜等品牌農作物一樣,獲得財政給予的每畝500元種植補貼,2016年提高至800元每畝。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六幫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如今已增至860畝。“不僅大茂村村民,整個夏富村委會的村民都參與進來了。”王澄發說。
標準化 從小作坊到加工廠
腌漬酸菜的方法還是傳統工藝。不過,與以往全部由家庭作坊制作的現象不同,近兩年,村里開始出現標準化的加工廠。
在茂富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酸菜加工廠,海南日報記者看到,晾曬、初次加工、二次加工、真空包裝、流水線生產,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有寬敞獨立的場地,每一道工序都有專人負責食品衛生和安全檢測,工人們作業時都要按要求著裝,以保證食品衛生。
王澄發介紹,該合作社2017年12月成立,一方面是為改變過去粗放式生產方式,走向標準化和集約化,讓產業提質增效,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帶動貧困戶抱團發展。合作社成立后,吸納全村60戶貧困戶311人全部加入,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進一步做大做強“大茂酸菜”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61歲的貧困村民王瑞祿最近剛剛收割完自家的“六幫菜”,正在利用加工廠場地進行腌漬加工。他高興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有了合作社,農戶不用愁銷路,所以他今年承包土地,一人種了7畝多“六幫菜”,畝產3500斤左右,“光賣酸菜就能實現脫貧了!”
更讓王瑞祿高興的是,除了種植酸菜的銷售收入,加入合作社可以參與分紅,閑暇時到合作社加工廠干工,還可以獲得每天100元的勞務報酬。
產業化 從每斤0.3元到“10元+”
品牌響了,銷路通了,以標準化生產方式生產的大茂酸菜“身價”也水漲船高。打開澄邁電商扶貧網站,一瓶3斤裝的大茂酸菜售價31元。“以前一斤只能賣三四毛錢,現在價格很喜人!”村民唐容花感慨道。
當然,提價也不僅僅由于品牌效益,能賣高價的大茂酸菜也與以往不同。“以前出售的多半是粗加工后的半成品,所以外地商販過來收購將價格壓得很低。現在,都是將二次加工后的成品進行包裝再出售,開封即可食用。”王澄發介紹。
所謂二次加工,就是將腌漬好的酸菜切成約三四厘米不等的短段,再加入少許食鹽,用手來回揉搓,再置入壇中發酵,使得酸菜品質更佳、保質期更長,香味更濃郁。
不過,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沒有產業化的包裝和營銷手段,好產品也難讓消費者知曉。今年11月,大茂酸菜開始在網上銷售,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一個月的時間就售出740瓶。“還有660瓶的訂單,我們的貨不夠了,最近正在趕制。”王方娃說,有了實實在在的扶貧產業,如今村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越來越足。
?
相關鏈接:
海南澄邁探索“路長制”工作新模式 解決道路交通治理難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