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濕地入城 生態海口水韻現
?
海口通過大力推進濕地保護和修復,讓美舍河等水體水韻再現。 本報記者 石中華 攝
“近郊饒沃,品物贍博,七水渥野,一江護郭,疏瀹溝洫,渟滀湖泊,環帶村邑,襟接阡陌。”《海口賦》中如此描述昔日的海口“水景”。
海口,一座有著373條水體的城市。由于種種原因,海口部分水體水質下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
為重塑“水城”神韻,海口在全力推進濕地保護和修復過程中,不僅改善了水質條件,還提升了城市顏值和品質,為市民構筑了幸福美好家園。
也因為此,2018年10月25日,在迪拜舉行的《國際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海口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濕地海口獲得國際認可。
濕地介入 提升水體治理效果
濕地,水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元素,具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在海口32個水體治理過程中,濕地處理系統因其緩沖容量大、生態效果好、工藝簡單、投資少、運行費用低、凈化水質良好等特點,被廣泛應用:鳳翔濕地公園八級梯田里錯落搭配的植物、河岸邊生根發芽的紅樹、公園中獨具特色的城市小微濕地……
記者從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獲悉,近年來,我市在大力推進城市內河水環境綜合治理過程中,充分運用濕地凈化水質作用,在水環境整治上,海口投入巨資用于開展包括海綿城市建設、點面源污染防治、水量保障等工作。截至目前,海口納入國家考核的21處水體中有20處水體公眾滿意度和水質均達到要求,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考核目標,并因此受到國辦通報表揚。
如今,海口多個水體在治理過程中,以自然修復為主,打破原有“三面光”束縛,通過退堤還河,改造硬質直立斷面為草坡入水的復式斷面,不僅重塑健康、自然、安全的河岸線,還保障了海口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延續性,使得“水城”神韻再現。
濕地修復 增進城市生態福祉
“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發現兩個野生稻自然分布點。”今年11月25日,全球環境基金(GEF)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傳專家盧剛表示,五源河開展生態修復后,相繼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動植物水蕨、原雞,省級保護動物藍胸秧雞和“最美小鳥”蜂虎,這次又多了一位“國家級”成員。
除了五源河,根據相關規劃,海口將打造4個國家濕地公園和3個省級濕地公園以及45個濕地保護小區、羊山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至2025年,濕地總面積達到31918.09公頃,濕地保護率保持在60%以上。
據了解,海口通過“濕地+水體治理”,將美舍河打造成了穿城而過的景觀河;通過“濕地+水利工程”,將五源河變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通過“濕地+生態修復”,東西湖重煥昔日“地標”光彩;通過“濕地+土地整治”,潭豐洋近萬畝火山熔巖濕地得以保留……
海口在濕地建設中,通過科學規劃,根據不同的特點因地制宜,打造出了特色分明的濕地公園,讓海口市民游客收獲了更多的生態福祉。
濕地體驗 豐富生態旅游產品
今年中秋國慶期間,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針對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推出了6條濕地主題旅游線路,除了讓市民深刻感受海口濕地保護修復成效外,還將“濕地+”向休閑農業、文化、餐飲等產業鏈進行延伸。
利用海口濕地旅游資源豐富的自然稟賦,海口旅游業界深度挖掘濕地資源,將其與其他產品組合開發,推出了“紅樹林深呼吸”、濕地健康騎行等系列產品,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生態旅游體驗。
不僅如此,龍華區龍泉鎮涵泳村的千畝荷塘,吸引許多市民游客前往觀賞,當地村民依靠荷塘增加收入超過1500萬元;瓊山區鳳翔街道新潭村,因村前千畝大潭種有蓮藕,每年吸引2萬多名游客體驗觀光;美蘭區三江鎮“鶴舞九湖”,是濕地文化與農耕文化結合的鄉村生態旅游片區,每年吸引近5萬游人到此旅游觀光;秀英區永興鎮馮塘綠園,融火山濕地、生態農業、民俗文化為一體,市民游客紛至沓來……
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口將以獲評“國際濕地城市”為契機,大力開發“濕地+鄉村旅游”線路,優化線路布局,整合濱海濕地、人工濕地和羊山火山熔巖濕地特色資源,打造瓊北濕地旅游精品線路,讓濕地入城,讓海口更美,讓游人更多。
?
?
相關鏈接:
海口濕地修復融于城市建設 最大人工梯田濕地有效治污·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