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帶娃看病只認大醫院?“5成患者沒必要往大醫院擠”
天氣轉冷,許多家長帶著患兒前往大醫院就診。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吳柳鋒何方迪攝影報道A探訪
家長只認大醫院
“就是信華西的專家,特意來掛的專家號”
記者在醫院看到,候診的家長和患兒擠滿了整個走廊,有些家長自帶小板凳和折疊床,把走廊當成臨時病房。許多家長抱著小孩打盹,小孩年齡多集中在2到3歲。
身著粉色棉衣、帶兒子前來看病的張女士告訴記者,晚上7點就過來了,直到現在都沒看上醫生。被問及為何專程趕來看病時,張女士說:“華西的醫生很權威,去小醫院不放心。”
只認大醫院,在眾多辛苦排隊的父母中,持這種觀點的不在少數。成都金牛區的秦女士就直白地告訴記者:“就是信華西的專家,特意來掛的專家號。”問及娃娃的癥狀,秦女士說,“這3天高燒反復,白天好,凌晨零點左右又開始高燒”。
記者了解到,目前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已是全國單位面積服務患者最多的醫院之一,兒科醫生每日人均看診120余人次。川大華西第二醫院兒科實行24小時不關、不休,不分節假日,連續作戰。
前往大醫院就診的患者。
醫生診病似“打仗”
坐診不敢輕易喝水,怕上廁所讓患者等
1月4日,川大華西第二醫院兒科急診科搶救室內,時鐘指針指向中午12點35分。過了飯點,兒科醫生肖東瓊還沒顧得上吃飯,“還有太多太多事要做,我現在都沒時間說話。”她略抬了下頭,目光又落回那堆病歷上。門外的過道上,神情萎靡的患兒和滿臉焦急的家長,在她看來,似乎并沒有少。
當日一大早來到醫院,肖東瓊就意識到可能很忙。“昨天(晚上)有43個患兒留院觀察,我需要挨個查看他們的情況,進行治療。”她說,其他醫生要轉患者到錦江院區,她上午必須處理完這43個患者。沒過多久,又有一個患兒被送來搶救,剛進搶救室就需要心肺復蘇,她在搶救室忙個不停。“現在(兒科)醫生很缺,很惱火。”
同樣沒來得及吃飯的,還有醫生陸曉茜。到了飯點,她鉆進護士站,給患者家屬交代一件重要的事情。“今天坐門診,一上午都要查房,回訪患兒病情。”陸曉茜說,她在急診值班時,也跟“打仗”似的,一坐就是8個小時,“連水都不敢輕易喝,生怕上廁所讓患者等。”
陸曉茜說,在急診值班的8個小時中,精神高度集中,很耗費精力。遇到基礎病和常見病,還算順利,“但遇到棘手的病情,就需要更多的時間處理,每次上完急診,都腰酸背痛。”B 變化 加入“華西婦兒聯盟”
賦能賦值基層醫生,社區醫院兒科門診量漲了26%
1月5日下午兩點過,成都高新區中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樓,一位患兒因咳嗽就診。看診醫生是侯艾樺,從事兒科多年。去年,她又有了一個新身份——“華西婦兒聯盟”醫生。
“一上午看了40多人,過去沒這個工作量”
“這個聯盟醫生,我們社區醫院考起了兩個。”高新區中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科科長曾云說。
“今天上午看了40多人,下午人數少了很多。”侯艾樺說,在2017年11月之前,是沒有這個工作量的。
2017年11月,正是“華西婦兒聯盟”啟動的時間節點。該聯盟打造形成中國首個“閉環式婦兒健康分級診療保障體系”,侯艾樺當時就報了名。
去年上半年,先后經歷筆試、面試及多次培訓,她成為了“華西婦兒聯盟”醫生。“面試時,對面坐的都是業界有名的專家,緊張程度和考執業醫生時差不多。”侯艾樺說。
“在這之前,有些家長多少有點不信任我們社區醫院的兒科醫生,娃娃出現病癥就喜歡往大醫院跑。”侯艾樺說,現在華西婦兒聯盟運行一年多后,有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也會來社區醫院就診。
黃女士就是帶娃從10公里以外趕來看病的家長,“我們也是朋友推薦過來的,說這里不但可以看病,如果真有什么大問題,還可以直接走綠色通道去川大華西第二醫院看病。”
社區醫院看兒科背后還有“華西專家”把關
據了解,在成都高新區,共有7家社區醫院加入了“華西婦兒聯盟”,15人成為“華西婦兒聯盟”醫生。
“我們主要是治療娃娃的一些基礎病和常見病,像發燒、咳嗽什么的。”侯艾樺說,診斷后,會形成電子病歷,川大華西第二醫院隨時會調取這些病歷,看是否處置得當,然后分析討論,“有了這些專家在后面支持,我們心里更有底,也更規范了。”
據介紹,在聯盟內的社區醫院首診時,如果醫生發現患兒的病情比較棘手,如嚴重哮喘、血液、先天心臟方面的疾病,或出現病情反復無法根治的情況,醫生就可以在網上申請轉診綠色通道,直接預約到川大華西第二醫院治療,“這種特殊情況,無需排隊。”據統計,自聯盟啟動以來,共有188名患兒通過基層首診,發現病情較為復雜而轉診川大華西第二醫院兒科。
曾云則統計了另一組數據,2017年,中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兒科門診量為2.48萬人次,加入聯盟后的2018年,兒科門診量增加到3.13萬人次,漲了26%。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到我們基層醫院就診,這種分級診療的方式效果明顯,對逐漸緩解兒科看病難有很大幫助。”曾云說。C 數據 半數以上的患者
沒必要往大醫院擠,基層醫院即可解決
1月5日,陸曉茜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采訪時說,目前,川大華西第二醫院是全國單位面積服務患者最多的醫院之一,兒科醫生每日人均看診120余人次,全天24小時不休,要接診上千個患兒。
陸曉茜說,她曾經遇到一個患者,白天費很大力氣掛一個教授的號,下午又掛了一個教授的號,晚上還來掛急診,理由是孩子反復發燒受不了。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孩子發燒是免疫力與病毒作戰的過程,很正常,是一個機體的變化。“孩子家長出于擔心,說之前醫生開的藥沒效果,其實才看了4個小時,藥起作用是需要時間的。”陸曉茜說,其實這種情況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我們做過了解,其實有半數以上的患兒不用來川大華西第二醫院排長隊就醫,在基層醫院就可解決,有的發燒甚至在家中就能夠處理。”陸曉茜說,2017年11月,“華西婦兒聯盟”啟動后,一旦這些基層醫院在首診時發現病情危重的孩子,就可以憑借相關證明,直接走綠色通道轉入川大華西第二醫院進行治療,比平診的速度快得多。
來自川大華西第二醫院的另一組數據,也印證了陸曉茜的說法。數據顯示,自2017年11月啟動以來,共有19106名患兒通過“華西婦兒聯盟”項目嘗試基層首診,其中75.11%的患兒在基層復診,發熱、咳嗽、腹瀉等疾病占到了80%以上。有188名患兒因病情較為復雜,通過基層首診后直接轉診華西第二醫院兒科。
?
?
相關鏈接:
提供更好診療服務 海南兒科罕見病與遺傳代謝病聯盟成立
深圳啟動對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倫理問題調查
手足口病 這次兒科大夫全給講清楚了
80名臨床醫生充實兒科隊伍 海南開創兒科醫生培訓新模式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