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輔類APP進校園引熱議
海南嚴禁有害學習類APP進校園
隨著在線教育的發展,如今教育輔導APP紛紛走入中小學校園。然而,一些APP卻打著智能化學習招牌,內設游戲、娛樂等板塊,并要求家長付費,成為小學生寫作業“一拍即抄”的依賴性軟件,引來很多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擔憂。連日來,記者就此走訪了一些學校老師、家長以及教育專家和相關部門了解到,日前我省教育部門將對中小學校正在使用的學習類APP進行排查,堅決禁止有害學習類APP進入中小學校園。一些老師也表示,雖然學習軟件可以作為書面作業的一種補充,但不能成為作業主體。
學生對“作業神器”可能產生依賴
中小學校園APP種類繁多,六年級學生家長陳女士說,孩子一直在用作業幫,在剛開始確實有所幫助,有了它,孩子不懂的作業和習題可以隨時查找,確實輕松不少,但隨著孩子年級越來越高,這類軟件不能一勞永逸,而且很多解題過程并不詳細。
“孩子的平時成績并未得到提高,反而變得越來越不愛思考,作業不會做就直接打開軟件去拍照。”陳女士發現自家孩子和周圍同學對該軟件都有依賴性,直觀的答案使得孩子越來越懶得思考。
“我們不贊成孩子使用這些能直接看到答案的‘作業神器’,一時的便利不會讓學習有進步,反而還會使思維方式變遲鈍。”市第七中學教師詹菁認為。
家長對教育信息化褒貶不一
記者采訪發現,家長對教輔類APP褒貶不一。“學校推薦的APP應該經過審核,只要未向家長收取費用,又能夠給學生學習帶來益處的,當然支持。”家長張先生說。
家長黃女士認為,與書面作業相比,一些APP上的作業更生動、有趣,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只要控制好APP上的作業量,選擇合適的APP能夠有助于孩子學習。
不少家長也表示出質疑,教輔類APP大多數由社會機構辦理,學校助推學生安裝,一方面對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輸送表示懷疑,應納入規范管理,由教育部門統一開發或者采購,不能任憑學校或者老師向學生及家長推薦;另一方面,學校未經家長同意,將學生試卷及個人信息提供給內容開發者,實為不妥。
教師學習類APP不能成作業主體
對于一些學習類的APP,許多老師認為,可以作為書面作業的一種補充,但不能成為作業主體。
市二十一小老師林主萍表示,學校不會指定老師用學習類APP,平時老師會在教研活動中互相推薦好用的學習類APP。以數學為例,一些APP通過闖關、計時比賽等方式,讓學生在一定的圈子里互相競技,激發學習的興趣。但小學生自制力有限,一些孩子會為了獲得更高的積分不停闖關,而長時間面對電子屏幕對學生視力有影響。
市二十五小老師鄭小麗認為,APP可以作為教學的輔助,但不是必須要用。在她看來,布置書面作業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作業的難度和量的把握,都需要老師用心揣摩。
教育部門開展排查加強監管
海南省教育廳要求,各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結合前期“排查中小學不良信息教輔APP”工作,對區域內中小學校正在使用的學習類APP進行排查,堅決禁止有害學習類APP進入中小學校園。不斷增強校長、教師法治意識,嚴禁老師個人推薦作業APP。
海口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處長符延益表示,海口將展開全面排查,組織力量排查中小學正在使用的學習類APP,排查重點包括廣告、游戲、涉黃、誘導消費、以免費為幌子私自收集學校及學生信息的APP等。一旦發現以上情況,要求學校立即退訂相關業務。
?
?
相關鏈接:
教輔APP進校園存爭議:資質收費選訂都缺乏監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