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窗花、五彩剪紙、寓意吉祥的春聯福字……除夕將近,長春市社會福利院內喜氣洋洋。護理員們親自動手,為院內350余名養員共同裝扮了一個年味濃濃、處處溫馨的“家”。
與普通養老院不同,由財政部門出資興辦的長春市社會福利院,承擔著城區特困供養人員的養護工作,其養員多為三無老人和殘疾人。在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的情況下,福利院就是他們唯一的家。這也決定了身為“家人”角色的護理員,要承擔更重的責任。日前,記者走進這里,“探秘”這些護理員們的酸甜苦辣。
體力、技能與忍耐力的三重考驗
2月1日,孫秀霞準時在8點前走進辦公區,換上粉色工裝,接班后立刻進入工作狀態。
打掃房間衛生,為老人清理口腔、處理大小便,幫老人洗澡、喂飯……再直起腰時,孫秀霞已汗濕雙頰。
“我是通過公益崗被招進來的,原來以為伺候老人沒什么難的,沒想到竟是體力、技能與忍耐力的三重考驗。”42歲的孫秀霞說,尤其是伺候失能失智、脾氣古怪的特殊老人,沒個好身體、好心腸、好耐性肯定不行。
孫秀霞告訴記者,按照養員的自理能力等級和疾病種類,院里共劃分了6個生活區,她所在的醫療照護專區主要是失能失智人員。“梁叔,刮完胡子我給您拿好吃的好不好?”看到專區最不愛刮胡子的老人點頭同意,孫秀霞笑得格外開心,這,僅是她每天“哄孩子”的場景之一。
29歲的張璐是前兩年正式參加事業單位考試進入福利院的護理員。最開始查房時,她恰好碰到一位男性失智養員在床上排泄,大便幾乎涂了滿床,手里還捏著一塊,要拿給她看。
“當時我就懵了,接受不了,幸好隔壁一個有經驗的姐姐看到,替我處理了。”張璐說,這樣的場景并不罕見,很多護理員甚至一碰到這種情況就直接辭職,受不了臟臭的甚至哇哇大吐。
“跟想象中的有天壤之別!”49歲的龍越已經在福利院工作11年,原來她一直以為照顧老人就是多跟他們聊聊天,像家人一樣相處,而且老人們應該都跟自己的父母一樣,親切慈祥。
“三無老人們的特殊經歷讓他們異常敏感,護理時必須時時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龍越說,她負責的養員里有一位老大娘,早年離異,獨自撫養的兩個兒子都因車禍去世。每逢節日,老人總會格外難過,還曾一度有輕生的念頭。
為改變老人的生活狀態,龍越制訂了一套全方位護理計劃,除了平時多陪伴、多問暖,還充分發動志愿者和同區養員,多種方式充實老人時間。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老人情況已有很大好轉。
“護理員的工作,不僅包括協助老人吃喝拉撒、洗澡、娛樂、康復等常規內容,還包括協助就醫、心理輔導、思想教育、財務保管、對外活動安排等,想要干好不容易。”龍越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勝任這份工作,她還專門抽時間參加了專業的社工學習。
心里富足,就是最大的收獲
護理員是典型的苦臟累崗位,且收入極為有限。能留下穩定工作的,必須要學會在荊棘中尋找不一樣的收獲。
“2012年剛來福利院時,我是年齡最小的護理員,大學時學的是藝術設計,原來在聯通公司做過客戶經理。選擇到這工作,曾驚掉過不少親友的下巴。”今年29歲的于航年輕漂亮。她告訴記者,因為從小就和姥姥、姥爺一起生活,她一直特別愛和老人相處,就想找份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干。
于航所在的安養1區,有45名女性智力障礙者,照顧起來很難,但小姑娘卻總是一副很有勁頭的樣子。
“鄧奶奶是我剛入職時就開始照顧的老人,她有灰指甲,又長又彎,甚至長到肉里,因為怕疼,一直不讓人修剪。”于航說,看到老人這樣,她覺得很心疼,一直試著跟老人溝通,勸了兩周才征得同意。這讓當時已經不抱希望的于航著實驚喜不小。
照顧智力有障礙的老人,最難的就是不好交流。于航告訴記者,養員們聽不懂她說的話,她也聽不懂養員們的要求,護理時,經常要連蒙帶猜,從喝水、如廁,到做游戲、按摩等等,一樣一樣試。時間久了,慢慢就會掌握很多溝通技巧,也能逐漸理解每個養員的表達習慣了。
工作雖然很難,于航仍常懷期待。空閑時,她經常會給養員們講些簡單的小笑話,為她們讀書讀報。“‘點滴愛心助真情’是我的座右銘,說起來挺土的吧,但是真正做到就是我的追求了。”于航笑呵呵地說,“和老人們交流時,我感覺自己特別被需要,我是有價值的,心里是富足的,這就是我要的成就感。”
“干這行,受委屈是家常便飯,有的失智老人犯病時逮誰罵誰,甚至上手,全然不顧你平時的細心照顧,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張璐說,她知道誰都有老的一天,可能他們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說實話,這些養員,你糊弄,他們可能也不知道,生活品質完全取決于護理員的責任心和良心。”張璐告訴記者,這份工作其實更像是在積德行善,能堅持到現在,除了這支總是能互相支持打氣的團隊所給予的強大歸屬感,養員們不時回饋的真情實感也是激勵她的最佳良藥。
“在服務老人的同時,我也學會了如何更好與家人相處,如何能更貼心地照顧父母。”從一線護理員到養老生活區主任,11年間,龍越用出色的表現贏得了老人們的認可。如今,馬上要退休了,她覺得這份工作真正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很為自己驕傲。
期待更多的認可和支持
長春市社會福利院已有70年歷史,因一直承擔養護“兜底”責任,養員構成復雜,包括曾受過勞教、有智力障礙等多種情況,護理難度很大。
福利院副院長王君艷告訴記者,目前,全院共有350余名養員,主要是三無老人和殘疾人,老年人占60%左右,其余是長春市救助管理站和兒童福利院送過來的18歲以上腦癱患者。與之相對,一線護理員卻僅有68名,包括臨時用工,80%為女性,20%是農民工,平均年齡35歲左右,最大的50多歲,流動性極大,甚至很多剛入職的護理員看到工作內容的惡劣,連招呼都不打就直接走人。
為了滿足護理需求,福利院不得不一再放寬招聘條件,并在正式編制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堅持采取“自主招聘+公益崗+臨時用工”的方式來補充人力資源。目前,護理員和養員的配比,失能失智是1:3,半自理是1:8,其他是1:10,床位全滿。
“護理員每月到手的工資僅有2000元左右,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盡力在精神和情感上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鼓勵。”王君艷說,工資是留不住人的,能堅持下來的都是靠奉獻精神和愛心。介紹情況時,她話語里滿滿都是對護理員們的心疼。
“很多人聽到我在福利院做護理員都會很詫異,當年同批入職的15個人,現在只有5個還在堅守,甚至連我丈夫都不支持我。”于航告訴記者,除了工作內容的苦臟累,護理員的社會認同度也不高,人們普遍會用是否體面、收入高低等來衡量一個工作崗位的好壞,這種想法并不全面,她希望能有更多人理解、支持和認可護理員的工作價值。
隨著社會進入老齡化的趨勢逐漸加快,護理方面的人員需求缺口會越來越大。而護理員招聘難、留人難則是整個養老產業的普遍窘境。“期待政府部門能進一步提高護理員的福利待遇,社會也能對護理員有更多的認可和支持。”王君艷說。(記者 柳姍姍)
?
?
相關鏈接:
未來怎么養老?人口老齡化呼喚創新型“醫養結合”模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