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南部的三亞市等地區有一片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每年九月到第二年五月,全國各地幾千名農業科技人員都會來到這里,利用典型的熱帶氣候和優越的生態條件進行農作物種質創新、品種選育等科研工作。
南繁事業從50年代開始至今已經持續了60年,為我國種業創新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幾代南繁人的奮斗故事。
湖南省農科院南繁基地落戶海南三亞已經四十多年了。研究員陽標仁每到冬天都要在這片稻田里忙活上大半年,研發培育新的水稻品種。作為這樣的科研“候鳥”,他已經堅持了十一年。
湖南省農科院水稻所研究員 陽標仁:在湖南進入十一月份氣溫很低了,水稻就不能生存。在這邊南繁,可以加一代,(培育一個新品種)本來需要十年的,在這邊五年就可以出一個品種。
最近陽標仁得到一個好消息,國家加大了對南繁基地的保護和建設,他所在的這片水稻育種基地的水利設施將得到高標準改善。
陽標仁:我們盼著改善這個(水利設施)。大田種植可能不要那么多水,但是我們這個每個(品種)需水的條件量不一樣,如果能改善這個基礎,很有幫助。我們以后會輕松很多。
氣候溫暖 成為農業育種加速器
海南南部的三亞等地區因為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成為農業育種的加速器。每到冬天,這片南繁基地就會匯聚全國各地的農業科技人員。隨著海南經濟的發展,為了確保南繁育種的土地,這幾年國家規劃了20多萬畝的南繁保護區,以高標準改善建設南繁基地。這幾天三亞南繁科研院院長柯用春就為了這件事四處奔走忙碌。
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 柯用春:南繁最核心的就是科研人員要農田,要基本的地。所以呢,為了讓他們有個更好的科研的環境和生產的環境,保障他們旱澇保收,中央和省和市都非常重視,要加強南繁基地的建設。
肩負使命 科研人員常年艱苦奮斗
從50年代起第一批農業技術專家來到三亞,六十年來我國的南繁事業從來沒有間斷過。我們在田間碰到了78歲依然堅守在科研一線的謝華安院士。他告訴我們,建國之初我國水稻畝產只有100多公斤,根本無法滿足全國人民的口糧。當年農業科技人員就是抱著讓全國人民吃飽飯的使命感來到三亞。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謝華安:我是農家出身的,我小的時候受過餓,懂得吃飽飯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把為大家有一碗飯吃而努力,作為我的目標。
那時候海南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蒲腥藛T有的睡在倉庫里,每天伴著化肥農藥和機油混合的味道入眠。有的只能在田邊搭一個簡易窩棚,忍受蚊蟲叮咬,一住就是大半年。
謝華安:雖然環境很艱苦,我們大家還是忍受了。為什么忍受,我要搞科研,目標就一個,所以這個確實是事業心在激勵著大家能那么吃苦,那么發奮。
深受感動 當地人民主動提供支援
南繁科技人員的執著也感動著海南人民,老百姓自發上山砍柴為科技人員搭建木床讓他們盡量住得舒服一些。在糧食緊張的情況下,當地政府依然保證每個月給每位南繁人員供應半斤肉。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謝華安:這是他們充分考慮到整個國家利益,為整個南繁事業他們做了很大的犧牲。我作為一個南繁人員來講,我對海南人民當初那么支持,我是很感動的。
就在科技人員和當地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南繁事業創造了奇跡。70年代,袁隆平等科學家正是在三亞培育出了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那時候,來海南南繁的科技人員最多達到了6萬人,誕生了棉花、玉米、瓜果等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產生了謝華安、吳明珠等一批院士級農業科學家。
南繁基地:建設中國種業硅谷
如今,接力棒傳到了新一代南繁人手中。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亞,考察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給南繁人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
三亞市市長 阿東:總書記提出來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我國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一定要建設成為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
繼續奮斗 從種業大國邁向種業強國
按照總書記的囑托,在三亞崖州灣,一座南繁科技城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這里將聚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機構、大學、種業集團,形成中國種業產業鏈的最新前沿。
三亞崖洲灣科技城管理局籌備組 童立艷:把我們的種業從一顆種子變成一個產業,從單一的鏈條變成整個系統的產業鏈條,使我們科研的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2019年4月11日國際水稻論壇在三亞開幕,來自18個國家的水稻專家匯聚一堂。年近九十的袁隆平院士也親自出席了論壇。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國家把南繁工作提得很重要,斥巨資把南繁條件搞好,巨大的變化,肯定很高興啊。
?
?
相關鏈接: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走向深藍 三代人的海洋夢?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