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門口有了濕地科普課堂!《人民日報》今天刊文,海口治理城市水體,昔日被污染的水體變身成為濕地景觀
今天
《人民日報》05版
《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美麗中國》報道中
提到了2017年以來
海口治理城市水體
修復水生態、傳承水文化
昔日被污染的水體變身成為濕地景觀
▼詳細報道▼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家門口有了濕地科普課堂
葦草搖曳,河水幽鳴,鳥兒歡唱,這里是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
栗喉蜂虎在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內“安家落戶”。本報記者 石中華 攝
今年3月15日,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順利通過省級驗收。3月28日,至少12只美麗的鳥兒栗喉蜂虎光臨五源河下游……沿著河岸棧道漫步,難以想象這里曾經是黑臭荒灘。
五源河蜿蜒穿過海口城郊,流向大海。村民吳古善祖輩居住在五源河畔。他回憶,過去河邊泥濘不堪,每逢雨季,河水夾雜著泥沙、垃圾。
3年前,五源河曾被用河堤硬化的方式治理,兩岸與河底“三面光”。河床硬了,岸上的樹、河里的魚蝦、河上捕魚蝦的鳥也沒了,淤泥漸漸積累。在很多人眼中,這里成了“一道疤”。“原本村子周邊滿眼綠色,多了這些光禿禿的河壩,看著別扭。”吳古善說。
問題浮現后,海口市委市政府及時叫停原先的水利工程,對沿岸排污口進行截污納管,連通五源河自然水系,恢復河道濕地的自然形態,增加河道岸線長度寬度,補種鄉土植物,為水體凈化、水質改善、鳥類等生物棲息創造條件。
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一期工程蜿蜒曲折的河道。本報記者 石中華 攝
2017年9月,五源河濕地公園開建,2018年底完成一期建設。按照規劃,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達1300公頃,其中濕地面積958公頃。五源河活了,濕地公園火了。
去年夏天,至少有20只野生鳥類栗喉蜂虎和藍喉蜂虎在五源河濕地公園筑巢繁殖。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克林分析,濕地公園充分考慮到了保護完整的生態系統,是吸引蜂虎來這兒筑巢的關鍵因素。
蔡挺 攝
一個個紅樹林島通過棧道連通,近岸補種的紅樹林長勢正旺。“濱海型濕地是海南濕地的特點。”陳克林認為,修復濱海濕地生態環境,不僅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而且對重塑城市環境、改變小氣候有關鍵作用。
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內分布有427種植物、128種野生脊椎動物,包括水蕨、野生稻、原雞等國家級或省級重點保護動植物。公園吸引了觀鳥者帶著“長槍短炮”駐足,五源河中學將開學第一課的課堂設在這里,慢跑、散步的人們紛紛前來,周邊居民都豎起了大拇指。
“家門口有了濕地科普課堂。”市民王偉住的小區距離公園不遠,周末經常帶著孩子來公園游玩。公園里動植物科普標牌隨處可見,王偉常用手機掃掃標牌二維碼,與孩子一起仔細閱讀。
本報記者 石中華 攝
2017年以來,海口從美舍河、東西湖、大同溝、五源河、紅城湖等內河(湖)入手,治理城市水體,修復水生態、傳承水文化,昔日被污染的水體變身成為濕地景觀。2018年10月,海口被世界濕地公約組織評為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
“找到濕地保護與管理的長效機制,是未來濕地保護的關鍵問題。”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院長安樹清表示。根據《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的要求,到2025年,全市濕地保護率將達到65.76%。
?
?
?
相關鏈接:
把好生態關 市民享福祉——國家濕地專家為海口濕地保護利用把脈獻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