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山歌傳唱人、施茶村老人王如宣教村民唱《民間糾紛調解》民謠。(秀英區司法局供圖)
秀英區堅持創新發展“楓橋經驗”,不懈推進平安建設、法治建設,著力健全全區人民調解組織網絡、提升人民調解工作品質,創新全社會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機制和載體,努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積極探索“黨建促和諧、民謠唱法治、鄉賢化糾紛”的人民調解新模式,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和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充實調解力量,工作重心下移,矛盾靠前排查,糾紛一線化解,發揮人民調解工作“第一道防線”作用,實現“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鎮街,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標,為秀英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黨建促和諧
矛盾化解在一線
今年3月的一天,施茶村黨支部書記、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洪義乾進村了解村情民意時得知,國群村修建旅游景觀道路,為將原來狹小的道路拓寬,需占用路旁一戶村民的果園,施工一度受到影響。為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洪義乾找到這戶村民的鄰居王應甲協調,王應甲主動無償拿出自家的地置換,促進問題妥善解決。
施茶村推行“黨建+人民調解”工作路子,將人民調解納入村黨支部的工作目標和議事日程。施茶村人民調解委員會共有1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和16名兼職人民調解員,其中中共黨員14名。通過建立黨建聯絡員調解機制,每個黨建聯絡員包干一片區域的家庭,定期上門談心交流,收集矛盾信息,化解糾紛。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
石山鎮村民王傳佐展示自己創作的調解糾紛山歌。記者 李天平 攝
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施茶村黨支部牢記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該村時的囑托,立足火山生態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石斛種植、民宿旅游、鄉村生態旅游、富硒農產品互聯網銷售做得風生水起。“黨建+產業”帶動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為人民調解工作的順利推進創造了有利的物質基礎及和諧氛圍。
“黨組織牽頭協調各方聯動會商,黨員、專職人民調解員走家入戶,上網進‘群’,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發揮基層黨組織主心骨的作用,使黨旗在人民調解工作中高高飄揚。”市政協副主席、秀英區委書記張霽表示,秀英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人民調解工作中的領導作用,通過打造“黨建+人民調解” 長效機制,努力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促進基層和諧穩定。強化各級黨組織對人民調解工作的領導,建立四級黨建聯絡員工作機制,在區、鎮、村三級的基礎上,建立農戶黨建聯絡員,按照“分級負責、歸口管理”的原則,每個黨建聯絡員定期上門走訪自己所負責的片區家庭,通過談心交流,收集矛盾信息,同時宣傳黨建工作,確保轄區穩定。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身作則帶動引領調解員隊伍整體發展,不斷提高依法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
秀英區還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戰斗堡壘作用,認真貫徹落實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制度,以矛盾糾紛網格化管理體系為基礎,組織開展全方位、拉網式的排查摸底,堅持普遍排查與重點排查、日常排查和重點敏感時期專項排查相結合,堅持做到矛盾糾紛早發現、早處置、早預防,將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解決在一線、化解在基層。
施茶村村民通過傳唱人民調解民謠,唱響新時代法治宣傳的“好聲音”。(秀英區司法局供圖)
民謠唱法治
創新調解方式載體
“社會家庭要和諧,鄰里糾紛找人來,按情按理矛盾排……”5月9日上午,在石山鎮施茶村黨群活動中心廣場前的一株大樹下,石山山歌傳唱人王如宣正在教村民唱《民間糾紛調解》民謠。
傳唱至今300多年的石山民謠山歌歷史悠久,廣為流傳,貼近生活,在傳承保護這一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秀英區還發揮民謠潛移默化教化人的作用,“民謠唱法治”,成為推進基層治理的獨特文化資源。
秀英區組織有關部門深入鄉鎮、農村調研、采風,鼓勵民間藝人和民歌愛好者將人民調解、信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民謠,創新性編寫了《調解民謠》、《說信訪》、《咱唱核心價值觀》等歌謠,用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將法治意識融入群眾生活,帶進群眾內心。還倡導邊唱邊調,打造防范化解矛盾糾紛“新載體”。如今,施茶村初步形成了“家庭教育用民歌,遇事相勸用民歌,節慶搭臺唱民歌”的新風尚。古老石山民謠新唱,唱響了新時代法治宣傳的“好聲音”。
這是秀英區不斷創新人民調解工作機制方法的一個縮影。
“手機已成為群眾離不開的重要通訊工具,利用一部手機足不出戶就能反映矛盾糾紛,線上進行調解。”秀英區司法局局長卓桂雄介紹,秀英區以人民調解工作提擋升級為抓手,引入網絡技術,推動線下調解向線上調解拓展,打造“互聯網+人民調解”工作平臺,實現跨時空、一站式解決矛盾糾紛,多渠道建立滿足群眾需要的人民調解模式,使全民共享社會治理新成果。
據介紹,秀英區建立了專職人民調解微信群,全區101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司法所工作人員、部分人民調解專家庫內專家等人員均加入了該微信群,在群內進行工作交流、提供實時咨詢指導等,為確保人民調解專業化、權威化提供保障。同時,依托“智慧移動調解”APP在線平臺,將糾紛排查、調解、普法教育、臺賬管理等工作都收納到移動通訊工具中,讓各專職調解員能夠通過手機實時更新調解工作進展情況,為群眾提供了更好的法律服務。截至目前,全區所有專職調解員都下載并使用智慧調解手機APP,調解案件、矛盾糾紛排查、進行法律宣傳等活動均已實時錄入系統。
近年來,秀英區致力于構建矛盾糾紛就地就近化解的有效機制,針對矛盾糾紛主體多元、訴求多元、類型多元的新特點,秀英區調動和組織各方資源,實現調解組織從單一主體向多元主體轉變,堅持“用不同的鑰匙開不同的鎖”,積極調動拓寬第三方參與糾紛化解渠道,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體系。目前,秀英區在全市范圍內率先成立四川商會人民調委會,通過說服、疏導等方法促使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愿達成調解協議,依法解決民間糾紛。
秀英區還依托海口“12345”熱線平臺,推行“人民調解+12345+網格化”工作機制,堅持迅速響應、及時轉派、跟蹤化解著力提升對矛盾糾紛化解、收集、研判、處置等綜合能力,促進人民調解提質增效。
施茶村專職調解員王建平與鎮司法所負責人、村干部一道進村走訪,排查掌握矛盾糾紛信息。(秀英區司法局供圖)
鄉賢化糾紛
確保小事不出村
2018年6月,每逢下雨,施茶村委會美社村村民呂某家的水順著地勢流到鄰居家中,為此兩家人多次爭吵。鄉賢王建平得知后,趕去從鄰里鄉親和為貴的角度多次調解勸說,最終兩家和好如初。
53歲的王建平,是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的一名黨員,也是熱心村里公益、備受村民尊崇的鄉賢。多年來,村民之間一旦出現矛盾糾紛,就會打電話給他,請他主持公道。因處理矛盾糾紛較多,王建平成了遠近聞名的“和事佬”。
今年3月,王建平擁有了一個新身份,經群眾推薦及政府選聘,他成為施茶村的一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從此走上專職人民調解的工作崗位。
在施茶村,像鄉賢王建平、施茶村黨支部書記洪義乾等都加入了村鄉賢說事團,成為鄉賢說事的主力軍。施茶村設置鄉賢說事室,每周二、周五固定在施茶村調委會值班,接待有困難的群眾上門說說事;調解員調解過程中,群眾也可以選擇自己較為信任的鄉賢介入。鄉賢以柴米油鹽、鍋碗瓢盆等居家小事為切入口,與當事雙方邊聊天、邊說事,捋清化解一件件磕磕絆絆的小事,讓小事不出村就能解決。
目前,秀英全區已實現區、鎮(街)、村(居)三級調解組織機構全覆蓋,全區上下共有人民調解委員會105個、專兼職人民調解員638人。
為切實提高調解隊伍的整體素質,近年來,秀英區十分注重把一批懂法律、懂政策、有文化、責任心強的人員充實到調解隊伍中來,特別是在全區范圍內選聘專職人民調解員,村(居)調委會成員從當地有威望、具有較強化解矛盾糾紛能力,熱心做人民調解工作的鄉賢及“五老人員”(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知識分子、老政法干警)中選聘,確保村(居)調解工作能夠深入民心,切實化解矛盾;專業性、行業性要求較強的鎮級、區級專職人民調解員,通過社會公開選聘的方式,吸納具有較高學歷的專業者為調解工作人員,以提高調解隊伍整體素質,從而使調解人員的年齡結構、文化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
秀英區還充分鼓勵鎮街、村居德高望重又熱心公益事業的新鄉賢、老黨員、老教師、老政法干警擔任調解志愿者,涌現出像“石山鎮鄉賢說事團”、“施茶村鄉賢工作室”等一批獲得群眾認可的品牌調解組織,充分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熱情,切實發揮人民調解作為基層社會工作治理“第一道防線”。
■記者手記
秀英區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維護和諧穩定的堡壘作用,用法治思維和創新舉措等,堅持多元化解、源頭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方法,推動網格化延伸工作,打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最后一公里,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全區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網絡,切實發揮了各級人民調解組織的職能作用,依法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將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解決在一線、化解在基層。
秀英區人民調解工作的創新實踐證明,人民調解工作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跟上時代步伐,轉變工作方法,創新機制制度,拓寬工作領域,使新時期的人民調解工作充滿生機和活力,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需求。
(謝大強)
?
?
相關鏈接:
海口“五個牢牢把握”推動人民調解工作不斷升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